《诗经·周颂·臣工》:勤勉的周王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弄清楚从哪里来之后,周人自然少不得要在“稼穑”上下功夫。毕竟,他们自己向上追溯,认了夏末司稼穑的后稷做自己的先祖。
在周王朝,做个君临天下的王,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常言道:“欲戴王冠,必承之重”。那时的周王,光是解决吃饭问题,就不容有丝毫的懈怠。《诗经·周颂·臣工》所写,基本上就是历代周王的日常。
《诗经·周颂·臣工》全诗共十五句,大体分为三层意思:
一、告诫臣工——农业是立国之本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集中描写周王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成规,做好谋划与调度。
《论语》中讲“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周王告诫臣工,在其位要谋其政,不能尸位素餐。要将先王们流传、厘定过的农业生产成法、成规推广好、落实好,做好谋划与调度,不要轻易搞创新,更不能搞劳民伤财的事儿,要惜民力,谋划、调度在前。
周王不仅如此训诫他的臣工,也如此身体力行。
二、告诫农官——朝前规划,抓住农闲
“嗟嗟保介”——这是周王在谆谆训诫他的司农之官,《诗经》中多次出现这种“田官”的身影。原因恰在于周王不断地在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地对司农之官进行训诫。
“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这是一个连续追问,在春种告一段落,庄稼长势良好的暮春时节,作为田官,你们又有些什么想法与追求呀?你们如何去指导农人借助农闲开垦、改良土地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据钱穆先生考证,直到几百年之后的汉朝,仍然存在一个三个丰年的积累,才能帮百姓度过一个灾年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引导天下生命早做打算,不能虑及大概率要出现的灾年,丰收时的懈怠,是足以引发青黄不接的。丰年时的懈怠,也足以引发灾年时的饿殍千里。
三、告诫农人——关键在颗粒归仓
“吾皇来牟”——显然已经是丰收在望了,那些小麦、大麦长势良好。
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周王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在周王心中,仍在默默祈祷。面对这“将受厥明”,他心里不肯有丝毫的懈怠,更不敢贪天之功,而是恭谨地将这功绩归与上天——“明昭上帝”,感谢天帝终于赐给这行将来到的大丰收。
天命有了,还得尽人事。于是周王“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这句话差不多就是“出水才看两腿泥”一般的告诫,意思是说为了好的守成大家在翻土、播种、护苗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现在全看收割能不能做到颗粒归仓了。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言外之意是说,直到此时,周王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他所履行的对于天下生命的教化职责才算告一段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