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学课堂改革
陆鑫讲述萧德藻《古梅二首》介绍梅在不同时期蕴意

陆鑫讲述萧德藻《古梅二首》介绍梅在不同时期蕴意

作者: 复旦金声缘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21:38 被阅读2次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陆鑫讲述萧德藻《古梅二首》介绍梅在不同时期蕴意

            孙李雪    李士金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文化创意”[2]的本质是提高人类生命的层次。学术批评则使得文化创意具有独特的意义。袁编云:“语言晓畅自然,而情感含蓄深沉,体现出杜诗风格因素向白体诗风的渗透。”[3] 上文认为王禹偁诗兼有“杜诗风格因素”和“白体诗风”,按照前后文之叙述,“语言晓畅自然”自然是“白体诗风”,“情感含蓄深沉”则是“杜诗风格因素”。那么,白居易的诗风难道没有“情感含蓄深沉”的“风格因素”?杜诗难道没有“语言晓畅自然”的?后世流行的白体诗与白居易本人的“白体诗风”是不一样的。袁编所论“杜诗风格因素”和“白体诗风”显然是指杜甫、白居易本人的诗风。袁编云:“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不但《无题》、《阙题》一类诗直接模拟李商隐诗,而且《汉武》、《明皇》等作也是脱胎于李的咏史诗。西昆集中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即占有十分之六,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4]上述前文云“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后文云“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前文的“唐彦谦”落空。其实,西昆派决不单单效法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他们强调学习李商隐等是因为当时文坛不良习气,有为而发。他们不满当时白体诗之浅俗,不满晚唐体之枯槁,才提倡学习李商隐诗歌的语义深切,词章典丽,对偶精切。从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云“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即可知其研究学习的是“历览遗编”“前作”,不可能仅仅把某几个人作为学习效法的对象。欧阳修认为“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可见主盟文坛的大文豪欧阳修对于前辈之客观评价。

    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李士金老师的缘分始于大三上学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堂上,受益之深前所未有。这不是简单地教授与学习的过程,而且伴随着品与行贯穿于整个学期,乃至更深远地影响,是如何获取知识的过程。做学问与品行联系在一起,使人神清气爽,恰若一场精神的甘霖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藻雪精神”用在此处也不为过。这份幸运的缘分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构成了属于我们1502的回忆。老师初印象之名片。用九十五个汉字,以“公益宣传”为题,从个人博客和百度搜索两个方面,简单幽默又实用的介绍了自己,印象颇深。名片中尢以“交流”一词最为突出,这一词不是简单的字面表象,也告诉我们学习平台的广泛,课堂不只是在课上、课下,还可以是线上、线下,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由此,开启了我使用博客进行课堂交流的大门。教学篇之“课堂语录”感悟。“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陆机在《文赋》中告诉我们要广泛阅读,颐养情志。李士金老师的观点与之有相通之处,那便是阅读。老师曾说“在名著的海洋中游泳,”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学习什么专业,读书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书本是要咀嚼的,对我们有益处的好书都要去读,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前人的好作,要多读、细品,体会其中的奥妙。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我们对作品的阅读,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学习这些作品,能够获得精神的洗礼和审美的享受,是一件幸事。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本课堂上,李士金老师也曾多次感慨“温故而知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我们的要求。对于自身而言,他能够清楚的记住自己的所思所说,也能够不断复习不断巩固旧知识。对于我们而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句话的感悟,而是对学习知识方法的启迪。学习从来不是某一时段的特别要求,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已经融入在我们生活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作文是练好的,写好的,不是批好的”这句话是老师用自身的例子说教后发出的感慨。一个老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态度、学识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不仅是对于自己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即将成为教师的我来说,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练笔和作文,必须要建立在和学生当面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认真面改,不能为了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这一点,是值得深思的。

    陈佳慧讲述文天祥思想情怀时的真情实感和手势动作让我印象深刻

    收获篇之课堂演课。在本课堂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同学们的登台演课、课堂讨论和自身的演课和发言,这让我看到了每一个人的优点,也认识到自己需努力的地方。曾俊文同学能够运用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来解读作品,很有想法;陈佳慧同学在讲述文天祥的思想情怀时,所流露的真情实感和手势动作,也让我印象深刻;高祥宇同学在讲述辛弃疾《沁园春》时,最后以罗曼·罗兰的话总结,既贴切,又发人深思:“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陆鑫同学讲述萧德藻《古梅二首》时,系统的介绍了梅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它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逐渐被人欣赏的;李奇同学用活泼的语言,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讲述陆游的《沈园二首》,极具动态性。每一位同学都在为自己的演课努力着,通过他们的讲课,我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被文学作品所折射出的魅力所吸引,喜欢上了古代文学,求知的欲望也更浓烈了。每一次听课都像经历了一场赛跑,酣畅淋漓却乐在其中,尤其是在课堂发言阶段,争分夺秒,头脑在不停地思考,语言跟随大脑一同运转,语之精,点之妙,悟之深,全班同学的发言交汇在一起,共同串起了知识链条,使得记忆更深刻,课堂效果甚好。虽只是例举了一部分同学的讲课,但足以看出大家对课堂的热爱,以及身上散发出的自信与魅力。我很庆幸自己勇敢了一次,在第一次安排课上讲课。老师鼓励的眼神和同学倾听的目光,都无形中鼓励了我。通过这次实践,不仅是能力的锻炼,更是知识的启迪。朱熹曾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学与思的结合,让我们在阅读与创作的过程中,激发灵感,启发思维,受益更多。正是有了这次讲课,才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杨万里的诚斋体,并对其产生了兴趣。“活、灵、趣”是我对《暮热游荷池上》的感悟与总结,我欣赏着杨万里对自然的独到见解,和那份喜欢。正是因为那份喜爱之情,所见之景才是美的、活的、有趣味的。拥有一双灵动的双眼,去感悟自然、生活之美,我们会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珍藏篇之文字中的记忆。这份文字中的记忆,一是来自笔记。同学们的讲课记录,是我以后想起课堂的一个直接工具之一。脑中的记忆和笔尖的记忆共同提醒着我,激励着我,既是一份知识,又是一笔财富,属于我们1502整个班级。二是来自新浪博客。课堂的及时点评发言,全都记录在其中,包含着每一个人的所思所悟,正如老师说的,当我们老了以后,可能纸制的材料和脑中的记忆不再清晰,但登录博客的那一刻,所有的点点滴滴全都涌上心头,留在老师文章后的发言,将会带着历史的痕迹,再次重温大学的课堂,想起发言的那些人和事,是幸福的、美好的,这里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古代文学的课堂虽已结束,但我们思想的火花和激发的灵感却不会破灭,它闪着耀眼的光芒,在更远的路上前行!(孙李雪)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追求道德人格平等,这在古代小说中多有体现。道德人格平等的心理层面——从《庐江冯媪传》看小说家世俗心理的超越。本篇最深刻的意蕴不在作品之内,而在作品之外。李公佐的脱俗弃世心境使他有一点玩世不恭,但是他的潜在人格所表现出的一种鲜为人知的境界却是十分严肃而又令人鼓舞的。他是个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渺茫无际的宇宙的求索,对人生透彻的看法,使他的识见非凡,便不能不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世俗心理。他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格格不入,生活在一种很难在认知上协调的社会环境中。他为一个穷酸的寡妇作传,便是一个十分有力而又有趣的证据。他的对世俗心理的超越也表现于他对当时家庭婚姻关系深刻而形象的透视,用一种对阴间生活的追踪探索的描写,不但更显示了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同时也流露了小说家超越世俗心理过程的艰巨、矛盾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他既要保持他的自我概念,又要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生存在这样的糟糕透顶的世界中,他就不能不痛苦、郁闷,徘徊、彷徨;用超自然的方式来描写这一至微至贱的平民的某一生活侧面,寄寓自己深沉的感慨,正是这一复杂心理的表现。在整个的形象体系中,我们隐约看到了李公佐的道德人格平等的心理层面。中国的正史都是为皇帝、大臣、名流作传;至少也得够上文人墨客、侠士烈妇的标准才能占一席之地。而李公佐似乎故意在世人称为“野史”的传记中写一个最普通妇人。这位寡妇也并没有什么惊人的言行,这正是小说家眼光之最独到的价值。世界万物,循环有序,没有贵贱高下之分,惟有平等是世界光辉的科学真理,是光芒万丈的灯塔,是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照耀着人类走向幸福的未来!这是站在历史高度的哲学反思!这在等级森严、保守落后、愚昧僵化的封建社会里是超越时代的文明的火炬! [5]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卜阿敏,李士金.空空道人评点《西游记》文化创意思想述论[J].北方文学,2017(10):62-63.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21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25页。

    [5]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鑫讲述萧德藻《古梅二首》介绍梅在不同时期蕴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lb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