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081295/cabd97f0a23ce633.jpeg)
《奇葩说》最近一期的话题是:父母是否需要给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看完后,引起了我的思考。表面看,这是一个脑洞题,因为没有标准和统一的答案,还因为所有人的立场也会随着语境而改变;深挖,我找到了三个关键词:父母、定制和完美。
1、关于父母
人的一生最割舍不掉的就是父母。与父母相关的话题可以有成千上万,从呱呱坠地,受着父母的养育;成人礼之前,受着父母的教育;大学期间,受着父母的牵绊;步入社会,受着父母的想念。总之,都是浓浓的纯粹的爱。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或者说孩子应该在父母那里汲取什么?“”穷养儿,富养女“的字面意思早就被人诟病,取而代之的是在新的时代观念下的深层含义。
在这期节目中,”鸡汤哥“陈铭的解读让人颇有新意:传统教育,客体是孩子;现代教育,客体是环境。总说,孩子成长需要的是环境,看看周遭,为了学区房奋不顾身的、为了好学校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拼命补课的,这些都是在打着给孩子创造环境而为之的行为本应无可厚非。但,为什么就是让人去怀疑?去质问呢?问题就是出现在了”想当然“上面,这里的”想当然“包含了这些含义:进名校才能说明学习好;进名校才能保证有出路;进名校才能有优质资源;进名校就能和成功画上等号等等。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血缘关系,除了亲情、友情、爱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成为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做事、独立的生活需要的一切能力,这些能力不是环境的造就,环境只是充分的条件而非必要,必要的永远是内在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孩子自己。关于认知、关于价值观、关于意志力。
2、关于定制
“定制”一词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起源于萨维尔街,意思是为个别客户量身剪裁。从这个解释看,定制应该是主观能动,后才有为其服务的行为。现今流行的叫法是:定制服装简称高定;定制课程;定制饮食;定制服务;定制方案;定制路线。“定制人生”,乍一看,一定会觉得是鸡汤,因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照本宣书的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生。
人生目标、职业目标算不算定制?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规划。当这个辩题出现时,我和友人探讨过,到底该不该在辩题的语境下而非现实的环境中去选择定制?
我的答案是这样:假设,父母是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消息相对闭塞、信息不对称,他们应该是乐意选择给孩子定制完美人生,但注意,我相信这样的父母并不会明白什么是完美?在他们的观念里,“定制完美人生”就是不想让孩子和他们一样即可而非完美;另一种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者家庭殷实的人群,这类父母多半不会太羁绊孩子成长,他们的教育理念多半西方化,在有很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多半会让孩子自由成长,因此不太会为孩子选择定制所谓的完美人生。
充满未知的人生,才神秘、才刺激、才更显得可贵。人在成长的一生中,要学会哭、学会笑、学会坚强、学会处世、学会面对、学会独立、学会一切为其而人的东西,这样才能体会什么是心跳、什么是害怕、什么是喜悦、什么是悲伤、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终才能在终老时对自己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
3、关于完美
大众理解的“完美”是毫无瑕疵。但每每听到和完美相关的语句,最多就是“接近完美”或者“追求完美”。具体标准与深层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理解的“完美”是尽善尽美。从某种角度讲,维多利亚的超模们是完美;赫赫有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是完美;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是完美;为世界环保做出贡献的人们是完美;享受国家津贴,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院士是完美等等等等。至于评判标准,这些实例都是在某一个点上做到了顶尖或者极致,并且随之带来的是贡献、发展、美丽、财富等一系列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善与美。这就是我理解的“完美”。
人无完人,我们需要一颗包容和敬畏之心。在做到“完美”或者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需要坚持、自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需要极致精神,需要团队,需要链接社会至世界的各种要素,毕竟人的本质是社会人。我们终其一生向往的,穷尽气力追求的所有“完美”,最美的应该是在通往“完美”的过程中路上的自己。仔细想想,不是吗?
不刻意、不急功近利,活在当下,拼尽全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相信最终每个人都会收获到不同的“完美人生”!
更多文章:
www.jianshu.com/p/0c1129464078 该学的应该是安迪的处事之道
www.jianshu.com/p/dec49ec2cc7f 30之后,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