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正面管教》简*尼尔森读后笔记

《正面管教》简*尼尔森读后笔记

作者: 飞流直夏 | 来源:发表于2021-11-22 20:01 被阅读0次

    教育孩子的三个类型,分别是宠溺型,严厉型和正面管教,本书提倡的是正面管教

    这位七个孩子的母亲的作家提倡要用和善坚定、既不娇纵也不惩罚的方法管教孩子。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才能得到尊重和归属感,培养出自律精神和责任感,获得人生和社会技能,成为对社会有价值与贡献的人。

    教育孩子,谁都会遇到崩溃的事,这是常态,但是会学习的人,会成长的人,崩溃的次数就会少一点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啊,根本就是几乎不用付出就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但是可惜的是,这样轻易的得到,并不能让孩子有成就感。

    嗯,养成不了孩子的责任感,书中的这个观点引起我对我孩子这方面教育的重视,打个比方,在我们家中,我的孩子想要买积木,我都会竭力的满足,看来我现在要做调整,嗯,以后我们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得到,必须先要付出什么?比如说我女儿想要获得积木或者是故事机,首先她得先付出,做些什么?做到什么东西和我交换,我才会给他买积木。她才能够体会到成就感,完成事情之后,获得东西的这种成就感,因为付出了才会有成就感,如此理解很有道理

    准确表达自己需求是大人与小孩都要修炼的课题,部分人常常表达方式与目的背道而驰

    不良行为本质是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不良行为的错误目的通常有以下四种: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我是个大人,我也会有寻求过度关注的不良行为,听了这节课后,我明白了,要把自己引向建设性的行为比如说多关注自己啊,多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变得很充实的事情啊,阅读啊,运动啊,等等,只要对方能关注到你,而不是过度苛责地要求对方

    作为父母的大人们要克服自己的情绪脑,父母要解读出孩子的错误信息,并且给出正确的回应和支持

    情绪脑,就是爬行动物脑

    要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指无意识的行为,没有知识的行为,因为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没有有效技能的行为.原来我每个人都会犯这个错误,一天当中,我们有一部分的行为就是属于不良行为.比如对孩子发脾气啊,对家人发脾气啊,很焦虑啊

    不良行为本质是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这个认知我很受教,是我通过学习之后我才晓得的知识

    大人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立场就是,我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惩罚的。

    书中的观点提升了我的认知,书中说,因为惩罚带来的长期负面效果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愤怒、报复、叛逆、退缩。

    有的孩子并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只会感觉愤怒,认为大人不可信;有的会产生报复心理,对于他们来说,只会想办法让惩罚自己的人也受到伤害;还有的孩子会产生对立情绪和叛逆心理,什么事情都和大人对着干;而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还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在心里觉得自己不够好,产生自卑情结。为了证明自己,会无条件地服从他人。

    虽然某些时候,孩子因为大人的惩罚而安分守己了,但大人要了解的一点是,孩子是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再做某件事,并不是因为觉得某件事是错误的。他在想着下次如何避免受到惩罚,和大人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那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撒谎。

    没有一位家长是以惩罚孩子为目的,他们本来是想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却不小心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

    以上的认知对我来讲非常重要是我缺乏的,我很受益

    所以我明白了,要让孩子去体验自然后果,合理运用好逻辑后果来管教孩子

    关于自然后果,其实对妈妈们是一种考验,因为妈妈们往往会过分关注孩子,过分保护孩子,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情感,妈妈们总是难以自拔,深陷其中,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觉知到自己,过分的关注,过分的保护,对孩子是无益的,并且妈妈们的介入,这种外力的介入会阻碍孩子去体验这个自然结果,孩子体验不到这种结果,那么孩子就不能学会自己承担责任,为自己的的行为负责,这样结果就很严重了,所以妈妈们要自我成长,要学会置身事外,孩子的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去扛,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这个后果。  这样你也不会经常抱怨孩子依赖你,不独立,长不大等问题了

    对待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表现出自己的同情和理解。

    孩子犯了错,我们要帮助他解决问题,关注于解决问题的四个原则——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

    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的是:孩子在犯了错的时候,嗯,只要孩子能去主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要用语言责骂羞辱他,合情合理的尊重他,并且让他在这个事件当中得到一些技能上的成长。打个比方,他把牛奶打翻了,那就让他把地板上的污渍擦掉,不要指责,不用唠叨,更不能惩罚他,并且他在整理地板污渍的时候,他也学到了一些技能,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在错误中成长,不是挺好的吗?想想我们大人自己也会犯错,因为我经常在做饭的时候会打碎东西,这个时候就没有人来指责我,唠叨我,我很自然的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并且自己会小结,下次该怎么做?才不再犯这样的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有时候大人就会一堆唠叨,一堆指责,没完没了,所以这是不是大人的问题?这是不是大人要成长的地方?

    所以今天学到了这里,我是要深刻的反省自己。

    女儿有时候的胆小谨慎,不敢尝试新鲜事,估计是她身边的大人,没有给她机会去让她成长锻炼!偶尔不小心犯了个错误呢,就去唠叨她,搞得她没有信心不敢尝试。我也是她身边的大人之一,通过学习日后我定会把自己除名。

    愿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够在犯错中得到成长,敬请周边的家人和朋友去呵护她,尊重她,让她不再害怕,也不不再担心,勇敢去试错,自己去承担后果,去解决这个问题,成长的世界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这节课提升我认知的知识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如运用积极的暂停法、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等。

    运用积极的暂停法

    当孩子让你愤怒时,生气时深呼吸30秒再开口。当情绪烦躁时,是原始脑在支配人的行为,冷静下来时,是理性脑在发挥作用。

    在起冲突时,双方都处于愤怒状态,即原始脑占主导,不利于沟通。在解决问题前,先冷静下来启动理性脑非常有必要。要解决问题先要解决情绪。那如何才能冷静下来呢,有一个积极的“暂停”法,可以让人们接通理性大脑。书中推荐了一些积极的方法与措施,在我家的话,就是女儿的积木桌和我们家的书房就是两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我们起了冲突,可以彼此进入自己的世界冷静,放松一下,等到没有情绪了再出来沟通交流!把问题解决!这样避免情绪升级,带来伤害。一家人之间千万别相爱相杀。

    提出启发性问题

    双方没有了情绪后,与孩子一起讨论他们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性思考,孩子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你可以这样提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从这件事中有学到什么吗,现在你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

    当大人进行提问时,也有相应的指导原则:首先不要预设答案。不要设想孩子会怎么回答,你要根据孩子的回答来调整语言;其次交流要在双方都心情平和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带有情绪都起不到好的效果;最后要注意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注意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同情和理解。

    运用启发式问题的好处是当孩子回答问题时,是在积极参与。而当大人告诉孩子要怎么做时,他们是在被动地接受。

    有效地运用鼓励

    对孩子要鼓励而非赞扬,赞扬会导致孩子寻求别人的认可。当他得到别人的赞同时,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长期以往,孩子可能会无法充分认识自己,成为介意别人看法的讨好者。

    而鼓励会促使孩子为自己而改变。他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委屈自己。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无需他人认可,有助于形成自信、自立的人格。

    用提问方式来代替批评,如,“你感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

    当问出这些话来时,孩子往往已经知道哪些行为不妥了。你可以接着引导孩子拿出改进方案来。

    这样兼顾了孩子的自尊心,会促使他们学会在做事前先分析是否妥当,寻找能产生更好效果的方法。

    当你周围的人(你的爱人惹你生气,孩子有不良行为让你操心)犯了错,要把关注点放在考虑如何补救才是关键。而不是自己情绪失控,发泄,而如果你又或者对方是心平气和地与彼此一起想办法,双方会不会想要做得更好呢?

    对心理已经比较强大的成人来说,被批评时尚且不舒服,那么对于脆弱的孩子,更是要注意沟通方式,保护他们柔软的内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愿学习后的自己,能用更好的方式爱他人,孩子,爱人,同事,朋友。

    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愁不快乐,幸福吗?

    所以学习万岁!

    你的生活态度取向是哪一种呢?

    我是控制型兼力争优秀型。明白生活态度取向,是为了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在面临问题时,做出更好的决定。在管教孩子时,不要因为生活态度取向而影响了教育方式。

    我有意识到偶尔我会要求孩子服从于自己的旨意不得违背。如,我觉得这件事一定要这样做,可是孩子是做不到的,无法按我的意愿来完成,我就是很失望很焦虑!原来是我的问题,是我错了。我的焦虑和失望也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小时候我的长辈就是这样要求我的。学习之后我就可以超越之前的哪个自我了。

    我一直提醒自己,用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才能做到平等。要用心演艺,不凭本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面管教》简*尼尔森读后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ob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