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语文课本一段瓦尔登湖节选百读不厌,记得无数个早自习在背完必须背诵的课文后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无数遍,至今记得它当时带给我的美感。湖边,森林,小木屋,虫鱼,再加上风云雨月,但不仅仅是这些大自然的绝美造物给我带来美的感受,还有亨利绝美的语言,那种安安静静的代入感,这确实是需要安安静静才去读的书,或者不安静的时候可以让我安静下来的书。
“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的四周,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它们一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很早以前,我一次次探险似的来到这个湖上,在一些夏天的黑夜里,跟一个同伴一起来;在水边生了一堆火,吸引鱼群,我们又在钧丝钩上放了虫子作鱼饵钓起了一条条鳘鱼;这样我们一直搞到夜深以后,才把火棒高高地抛掷到空中,它们像流星烟火一样,从空中落进湖里发出一些响亮的咝声,便熄灭了,于是我们就突然在完全的黑暗之中摸索。我用口哨吹着歌,穿过黑暗,又上路口到人类的集名处。可是现在我已经在湖岸上有了自己的家。”
摘一段。或许正是当时语文课本里的那段吧。
自那时候起,我和《瓦尔登湖》的缘分就开始啦。
后来大概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买来整本译本读,重温当时优美宁静的感觉,并且发现了更多的,关于亨利梭罗语言美和自然美之外的表达。他是那么安静而深邃的一个人,虽然只在瓦尔登湖小木屋生活了两年,与其说是隐世,更像是一次离群索居的“实验”。想象中,有着树荫遮蔽的小木屋,静立门前的亨利,望着眼前的一汪湖水,听着鸟叫蝉噪,赶着身边的蚊子,就这样,一个人度过了两个春夏秋冬。
近期,再次重温这本书,仍旧无比感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自己,再次遇上《瓦尔登湖》,遇见亨利梭罗。怎样也不会料到一个一百年之前的吸纳了数百数千年人类思想精华的人和我有些如此穿越时空的对话。期望在某个平行时空,可以与你为伴,为挚友,可欢乐,可哀愁。即使仅是当下,光是想起大约百年之前有这样一个你,心里依旧泛起欢喜,满溢着幸福。
第二章,“我的生活所在,我为何生活”,Where I Lived,and What I Lived For。亨利梭罗,他站在戏场舞台之外,凝视当下的生活。经济社会是必须参与的吗?付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世俗意义的人生框架上是必须的吗?亨利毕业后只在学校当了两年教师就没有再“工作”过了,少数人不参与社会劳动,站在“局外”角度观察人类,是可以的,因为人类总需要一些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来思考和记录他生活的时代,发生的事情,和改变,以及带来的关于人类怎样活、是否进步退步的思索。另一方面,参与社会劳动、分享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果实,却是大多数人类同胞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生轨迹,出生,成长,上学,接受教育,毕业,参加社会工作,引以成功、成就感、幸福感、优越感、平实感,等等。深陷生活中,享受着,也承受着。
第三章,“阅读”,Reading,最深刻是亨利梭罗对于阅读的见解,他认为,部分人类应该去读那些他们理解能力足够达到的经典书籍,而不是一直在“非精华”的现当代文字作品上花太多时间。这个概括可能稍有偏差,但是大差不差。攀登人类思想/认知的高峰,本来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做到或者感兴趣的事。像上面所说,大部分人一出生就开始沿着框架走而不自知,光是埋在现世生活的或热闹或压迫的时光里已然耗费掉大部分心力脑力了,更不要提通过阅读去接触更多其他的生活方式可能。并且,这件事情,除了个人兴趣使然,更多是需要计划和毅力的,要保持入世范围内的出世,选好出世的时机和心理状态,需要回来的时候回来,可以任性不回来的就继续任性。
这次读的时候经常回忆起一个梦,那句“有着阳光和绿植的小院子”,那间小院子,或许是我梦中的归宿吧。安我肉身,抚我灵魂。我愿做一个观察者,并愿意偶尔攀登一下高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