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肖江虹的小说,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有多曲折,而是细节,那些故事中的细节。
捧读《百鸟朝凤》,再次被他的细节营造所折服。如果认真梳理一下这篇小说的线索,你会发现,其情节走向是那么简单:曾经神圣的乡村音乐——唢呐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走向没落的过程。可细节,一个连着一个的细节却那么饱满,水灵灵地在呈现你眼前,带着作者独特的感受,那样诗意、立体,读来让人回味无穷。我甚至认为,《百鸟朝凤》应该算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中篇文学散文,其中蕴蓄着诗一样的生活质感,适合品茗一样地慢慢细读。
小说从游天鸣在父亲游本盛的“挟持”下去向土庄的焦三爷(焦家班的班主)拜师写起,开篇就是细节呈现:“过了河,父亲再一次告诫我,说不管师傅问什么,都要顺着他,知道吗?我点点头。父亲蹲下来给我整了整衣衫......看起来藏青色的短衫并没有拉长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日子。毕竟我才十一岁,这个年龄不比衣服,过过水就能缩短或抻长的。”这些细节,使试图掩盖真实年龄让孩子顺利拜师的父亲形象呼之欲出。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唢呐艺人在乡村世界的神圣。
而接下来拜师时焦三爷不苟言笑的“焦黑炭”形象、老烟锅形象、以及他那接收徒弟时接近残酷的考试手段,还有父亲希望焦三爷收下儿子时慌乱中扑了一个狗啃泥,还不忘将掉到水凼里被泡胀了的纸烟向焦三爷递过去......这些。都是通过浸润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细节来完成的。
焦三爷收徒虽然严格,但他对徒儿的考试和训练又何尝不是诗意的?用芦苇杆吸水,口吹鸡毛不准落地,含水喷倒三步之外的木板。这些招数看似老土,随手拈来,但你看到之后就会会心一笑,怀疑这世界上真的有唢呐匠这么训练徒弟么?是不是作者根据想象独创的?
在根据本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我”和师弟在芦苇荡边的河湾练习唢呐吹奏时被芦苇丛中的鸟叫声吸引,于是扒开苇丛仔细聆听,却发现原来师傅也在苇丛中。师傅将树叶含在嘴里学鸟叫,近处的鸟儿就跟着呼应,师傅还让两个徒儿辨别是哪几种鸟儿在歌唱。这些细节,多么美好!估计这是吴导在导演这部电影前“榨干”作者得到的最大收获吧。百鸟朝凤,在唢呐中应该包括这些声音吧?世界上还有什么音乐,能够比得上这么动听的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