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19796/d959cdd32f8658ef.jpg)
读冯唐的《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常让我忍不住笑出声。他笔下流淌出来的很多句子,看起来像在说笑,但非常有道理。于是在心底惊呼:这牛人也太接地气了。所以,随他怎么自恋吧,我们笑着看下去就行。
提及自恋,冯唐相当有感触。因为坊间传闻中的他,已经自恋到了极点。比如,和自己结婚、冯氏壁咚只能面对镜子,和镜子里的自己悄声说,你真棒等等。于是,冯唐专写一文,以便“理性地说说自恋这个事儿”。
他说那些传闻中所谓自恋的极端例子都不是真的。但又认为,如果实事求是,真正做到顶尖,人凭什么不能自恋呢?在此,他还结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写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阐发。
关于医生的:在特定的领域内吸取尽可能多的知识、练就最高的技能、对于每个病人小心谨慎殚精竭虑,然后才可以霸气地说,病人和死亡之间,我是最后一关。
关于写作的:任何写作者观察人性最好的媒介就是他/她自身,描写人性择字炼句唯一的工具就是他/她的心智。在表象的世界和创造之间,我是最后一层窗户纸。
冯唐还认为,任何对自身不敏感的作者,任何不让自身在写作中真实飞舞的作者,任何只能用别人的视角和语言方式写作的作者,都写不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伟大的作品”这个词,单从“吸引人的作品”这一点来看,也能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个人特色不够鲜明的文字,都没有生命力。所以,让自己的文字带着个人思想和气质的烙印不是坏事,相反,这应当是觉醒的写作者努力的方向。
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寻找时代的最强音,什么社会热点、精神主流之类,仿佛自己的写作离它们稍微远了一点,就被时代抛下了一样,但这种牵强附和、生拉硬套式的写作怎么能够挖掘出自己的内在生命力呢?
所以,对于写作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自恋很有必要。正如冯唐认为的,能做到实事求是地自恋其实是自信和自尊的表现。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某个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就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必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但我们知道,这份自恋必须要有个支撑——实事求是地修炼,让自己足够有底气。修炼意味着在能够令你自恋的领域投入了时间、精力和资源。具体到冯唐来说,他的写作成就一定与大量的阅读和切切实实下过的练习功夫分不开,当然还有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
冯唐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从小睡觉就有犯罪感……一辈子两万天,那么多的书还没读完,有什么资格睡觉?”可见,他从小就想得很明白,于是心甘情愿牺牲睡眠去读书。甚至“昏然睡去,梦见书里的内容,想明白了睡前不甚了了的地方,感觉赚了,于是欢喜”!
而工作后,冯唐说自己常年在路上,也长期缺觉儿,但如果累过头,反而非常兴奋,睡不安稳。这时候他不刷微博,不玩微信,而是背《唐诗三百首》。又提到,如果去一座荒岛,只能带一本书的话,他就带《唐诗三百首》。
可见,他对诗的感情之深。他亦自言“说我杂文比小说好的人不懂小说。其实我是写诗的,我的诗写得最好,比杂文还好。写小说是我的生命之光和目的,对于我意味着长生不老。”这是他的态度,也是最令我感佩的一点,毫不掩饰个人感受,活得自如无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