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汉武大帝间接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你会相信么?
接上文
我们先来说说罗马帝国的分裂。
公元395年,当罗马最后的共主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逝世时,他将帝国一分为二授予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从此罗马便永久的分裂了。
很多人认为这次分封是狄奥多西大帝一生最大的败笔,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其实帝国早在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时期,西边的拉丁文化与东边的希腊文化就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帝国的分裂也早已是历史的必然。
再后来,当北方蛮族几度入侵西罗马帝国时,东罗马帝国都选择视而不见屯兵不援,这也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直到十一世纪,基督教东西教会因为“和子(字)句之争”互相开除了对方的教籍,从此,以罗马“教宗”为首的西方“公教”及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东方“正教”就此决裂,由此欧洲东西势力彻底分道扬镳。而这次宗教意义上的分裂,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世界格局。如今独联体国家与西方的矛盾、巴尔干的民族问题,甚至是中东问题等等皆与这次分裂有关。这显然又是一组历史的多米诺骨牌。
欧洲主流宗教分布图,图中黄色为公教,蓝色为新教,红色为正教,格局几乎与罗马分裂时一致宗教的话题就不多说了,那么说回罗马,当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去逝的当年,前文所说的西哥特人便立刻断绝了与罗马的同盟关系,他们推选阿拉里克为国王,并率先进攻了东罗马帝国。而后自公元402年开始,他们又数次入侵西罗马帝国的腹地,直到410年,蛮王阿拉里克最终攻陷了罗马城,并抢走了大量的财宝(不过离奇的是,阿拉里克在攻陷罗马城后不久便突然离世了)。
此时西罗马只得用高卢地区的大片土地来作为交换和平的筹码,而西哥特王国则承诺不再向东而是掉头向西拓展疆域,于是两国至此便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同盟关系。与此同时,西罗马也放弃了不列颠和法国东南部的领土,将驻军全部撤回,以支援本部。
蛮族洗劫罗马(作于1890年)而此时的匈人在首领鲁嘉的带领下,趁着罗马分裂、蛮族四起的大好时机,大杀四方,在3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于此同时,匈人帐中一名婴儿哇哇落地,长辈为其取名为阿提拉。
公元418年,阿提拉作为和平协议的人质,被送到西罗马帝国,他在那里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当然还有最惨烈的权利斗争。
直到公元434年,匈人首领鲁嘉去世,作为侄子的阿提拉被召回,与其胞兄一起继承了庞大的匈人帝国。两年后,阿提拉冷血了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将匈人帝国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阿提拉骑马像阿提拉在继位之初的十年时间里,将主要的进攻方向都放在了东边,他率部数度洗劫了东罗马帝国,甚至还越过高加索山脉攻击过萨珊王朝的波斯(安息帝国之后的波斯第二帝国,版图与安息帝国相似)。
直到450年,匈人帝国终于将东罗马的巴尔干半岛收入囊中,由此进入了自己的极盛时期,东罗马也只得靠剩下的半壁江山续命。这一年阿提拉正式决定将矛头指向西方——他要求西罗马帝国交出一半的领土让其“共治”,理由是西罗马皇帝的姐姐曾经与自己订有婚约,尽管此婚约并未得到西罗马皇帝的认可,但是作为”姐夫“的阿提拉还是借此提出了”共治“的要求。
于是大战爆发,西罗马名将”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立刻联合了盟友西哥特王国组成联军,一同对抗匈人。
公元450年的欧洲,图中的勃艮第人大部分加入了西军巧合的是,埃提乌斯年少时正是作为和平协议的另一名人质与阿提拉交换去了蛮族阵营,他分别在匈人帝国和西哥特王国做过人质。如果说阿提拉在罗马收获的是先进的知识和帝王之道,那么埃提乌斯收获的就是蛮族的勇气以及大多数部落的信任。
公元451年,这一场本是匈罗两方的战争,因为蛮族法兰克人的王位继承问题,渐渐演变成了欧洲大陆的全面战争(阿提拉支持法兰克王的长子,而埃提乌斯则支持自己的养子,法兰克王的小儿子)。于是在这一年,欧洲所有的民族,不论大小,都不得不选择加入其中的一方从而参战。
最终,双方在法国沙隆地区进行了一场旷世会战,此时此刻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都站在了十字路口之上。
交战双方实力相当,大约各有3至5万人投入战斗。战役在早晨打响,前期匈人优势很大,几乎将要赢得战役。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西哥特的骑兵及时赶到了战场,他们开始猛攻匈人的左翼,而镇守匈人左翼的,正是当年被迫加入匈人的西哥特人的同胞东哥特人,于是世界的命运就在这一刻变成了两个兄弟部落之间的胜负。结果东哥特人没能顶住西哥特人的进攻,开始全线溃退,于是匈人军队的阵型中出现了一个缺口,埃提乌斯抓住了这个机会,他集中力量对这个缺口发起了猛攻,战事开始有了逆转。
双方一直恶战到了晚上,由于伤亡过大,匈王阿提拉不得不下令后撤。而此时的西西联军也已是强弩之末,西哥特国王甚至战死在了阵前,于是埃提乌斯也只得放弃了追击。
沙隆会战中的匈人最终,这场战役以西罗马帝国与西哥特王国的惨烈胜利而告终,他们最终守住了基督教世界的最后防线(当时的日耳曼蛮族其实也大都信仰基督教,只不过是“阿里乌斯”派。该派在基督教“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时被定为异端,但其主要教义还是与其他教派无异的)。
而此时战败的阿提拉并没有打算休整部队——由于国王的战死,西哥特人断绝了与西罗马帝国的联盟关系,于是阿提拉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调集了剩余的部队,在次年二度入侵西罗马帝国,这次他毫不犹豫地向西罗马的核心区域——亚平宁半岛(今意大利)进发。
而此时由于宫廷斗争,西罗马统帅埃提乌斯已经被削去了兵权,西罗已再无还手之力。阿提拉一路顺势攻到了罗马城下——他终于如愿地控制了半个西罗马帝国。
阿提拉入侵意大利(作于1887年)这时候又一个经典的历史事件发生了,那就是“教宗的乞和”。
当阿提拉兵临罗马城时,当时罗马城内的教宗利奥一世(世称大利奥)不顾个人安危,出城与之和谈(早期的基督教还未世俗化,神职人员都富有献身精神,殉道之事比比皆是)。
鉴于当年西哥特初代国王阿拉里克也曾攻入罗马,并且在第二年离奇死亡,教宗便以阿拉里克为例,他拿出圣剑,诅咒说凡是攻入罗马城之外族,必遭天谴。阿提拉在权衡再三之后,最终决定不入罗马城,毕竟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阿提拉还是在当天晚上暴毙而亡。
一代匈王“上帝之鞭”阿提拉就此陨落,卒年47岁(他死亡的原因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死亡如出一辙,都是众说风云不得而知)。
而罗马城,从此便有了一个传诵千年的别名——永恒之城。
十五世纪拉斐尔的传世名作:《伟大的利奥一世和阿提拉的会面》阿提拉死后匈人帝国便瞬间崩塌了,各个民族纷纷独立,加上之前西哥特国王的战死、法兰克人的继承问题等等,欧罗巴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蛮族部落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相互杀伐。
在此期间,西罗马帝国被帝国内部的蛮族人奥多亚克夺取了政权,最后无疾而终;而后奥多亚克所控制的领土又被东哥特人吞并(没错,就是那群一直“怂”了一个世纪的东哥特人)。
之后经过一个世纪的混战,欧罗巴最终合并为四大势力: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以及东罗马帝国(为了与古罗马作区分,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一般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一词取自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旧称)。
公元534年,法兰克王国吞并勃艮第之后的欧洲版图虽然拜占庭在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吞并了东哥特王国,实现了罗马的短暂复兴,但是最终,欧洲历史还是不可避免的被蛮族所主导,而这些蛮族在一千多年之后,又带着坚船利炮来到了东方,叩开了那个曾经强大无比的泱泱大国的国门。
综合本文上中下篇,我们不难看出:自汉武帝进攻匈奴起,到匈奴分裂北匈奴西迁,再到匈人降临欧洲引发“民族大迁徙”,再到西罗马帝国被蚕食,到最后蛮族统治欧洲,每一个节点都好像是一张多米诺骨牌,两两间有着确定的因果关系。
7世纪的蛮族村庄复原让我们重新将视线转回六世纪的欧洲。正当欧洲大陆四分五裂的时候,一支由盎格鲁和撒克逊人组成的小股日耳曼部队,趁着大乱之机,偷偷渡过了英吉利海峡,迅速接管了被西罗马放弃的南不列颠岛。之后盎格鲁人(Anglo)用自己的族名将这片土地命名为Englaland,意为盎格鲁人的领地——这便是英格兰的由来(没错,英格兰人也是日耳曼人,现属西支,英格兰人身上有两种不同的日耳曼基因: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维京/诺曼人的基因,而英语也被归入了日耳曼语族)
再往后,唯一没有受到匈人影响的北日耳曼各部在北欧逐渐繁衍壮大,从八世纪起,他们不断通过海洋洗劫欧洲大陆,欧洲人称其为“维京海盗”。
而其中有一个名叫罗尔夫的维京人,后来征服了法国北部,被法王封为诺曼底公爵,世称“步行者”罗洛。
1066年,罗洛的后代“征服者”威廉跨海征服了英格兰,开创了诺曼王朝。英格兰也由此接触到了欧洲大陆最先进的文明,并逐渐成长为欧洲的豪强。
1453年,奥斯曼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东罗马帝国一朝灭亡。此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陆路封锁,东西方贸易被切断,西方各国不得不寻求海上贸易的可能性,大航海时代开启。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西班牙崛起。
1588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国海军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从此成为海上霸主。
1620年,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英国轮船载着102名英国清教徒在今美国马萨诸塞洲登录,并且联名签署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
而后的历史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谢谢您的阅读,接下来我会继续更新其他有趣的历史主题,至少每周一更,敬请关注。
微博:@怪谈世界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