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文章要多久?从来没有刻意想过这个问题!
其实是昨天读完的第5-6章,原本没打算再去更新这本书的记录,但随着读书营的进展,“有发生就要有发声”这句话一直在脑海里回旋。加之今天偶然读到了一个“15分钟写作法”,要想能真正写出些什么,前期的积累很重要。这种积累不只是来自内容的积累,更多的是要积累胆量,这一点戳中了我,确实,我们往往写不出东西,就是自己没有大胆的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回想以前学习五笔时,需要背字根,从小学二年级第一次接触五笔,一直到大学毕业,没怎么学,没怎么背,更加是基本就能用五笔打出“一地在要工”这几个字,其它都不会。但后来第一份工作时间比较轻松,就想着强迫自己用,没几个月,就熟练了,也会打的飞快了,让自己的效率提高很多。所以,不是我们不会,只是没有正视要去学会这个问题。
今天读到这个大胆写作的方法,我也想大胆的尝试一下。而之所以选择了简书这个平台,是因为这个平台无形中给了我很多力量。以前我发图卡,也会尝试发到一些同等的平台,比如公司内部学习平台,自己的公众号,知乎,小红书,但收获的反馈都不多,也就兴致缺缺,但唯独简书这个平台,三五不时的会收到伙伴的留言和点赞,我想,这就是终身成长中提到的同行人的力量吧。所以,要坚持每天有15分钟的文字输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昨天在做《知识管理心法》第一次课程输出培训时,课程讲着讲着就来了灵感,突然把我一直内心里非常羡慕,又从来都觉得自己学不来的“故事力”加到了我的知识树中,我想,这也是和读《终身成长》这本书有关系。
终身成长让我看到了努力是有力量的,让我不再相信有真正的天才(哪怕是有,也是极少的个例,但社会中存在的99%的人,我们都是一样的),再通过读书营的问题引导,回忆过往的经历,让我更加笃定,想做的事,羡慕的事,只要用知识管理的逻辑去学习,就一定能成事。
第5-6章的这本书,我没有输出图卡哟,因为这本书的图卡我是写给自己的,希望可能通过书籍的总结及对我用的点,集中到这个小小图卡上,让我在用了固定思维模式后,能迅速的转变回来,回到成长型思维模式。
引用书籍原话“财捷集团(Intuit)的CEO史蒂夫·本尼特(SteveBennett)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专栏报道。“我在通用电气的时候,从杰克·韦尔奇身上学到了如何去培养员工……他会直接去和在一线工作的员工接触,了解公司的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时会在路易斯维尔的冰箱制造厂里看到他……他会去流水线上听取工人们的意见。我现在作为CEO经常会和一线员工探讨问题。这就是我从杰克那里学到的东西。””
期待被听见,又手似弱鸡。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权管理一个大团队的话,我会启动与员工间的对话,建立渠道听取员工真实的反馈意见。询问管理人员他们喜欢公司的哪些地方,不喜欢哪些地方,以及认为公司哪些地方需要改善。通过员工辅导而不是恐吓来提高生产力,更不是用这种每天要花费1小时写表格来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的动作。我可能会换一种方式让员工知道自己每天都干了什么,应该干什么。
《终身成长》中我比较喜欢的原文:
公司领导人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发展潜力和激情,而不是卓越的才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最终都会充满了痛苦,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却充满感激之情。他们感激自己的同事,感激他们让自己精彩的旅程成为可能。他们将这些同事称为真正的英雄。
当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热衷于惩罚持异见者时,群体思维现象也会发生。也许大家依然持有批判的意见,但他们却不会说出来了。
公司不应该因为员工的一个绝妙的想法或者聪明的行为而奖励他们,而是应该因为员工们具有主动性、能够解决难题、不断奋斗学习新技能、不惧挫折并坦然接受批评而奖励他们,甚至可以因为他们不需要频繁的奖励就能好好工作而奖励他们。
找到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管理人员:这样的人要热衷于培训员工并热爱学习,乐于给予和接受反馈意见,能够面对并战胜困难。
我们需要培训领导者、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们,让他们相信自我发展,此外,还要教给他们最有效的交流和培训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