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当年四川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
被北大最好的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学有所成、出类拔萃,那定当衣锦还乡、回报父母了。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并拉黑父母6年有余。
为此他写了一封长达15000多字的信,信中写满了王猛对从小“控制”自己长大的父母深深的恨意。
我不由得有点心疼,一个如此优秀的人,心中却充满恨意,那他的将来该如何自处?而在另一面,父母除了困惑,实在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恐怕“失去儿子”的余生也并不会好过。
我想这个故事应该是这一代亲子关系之间的一个缩影,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掌控着子女的一切生活,企图培养他人眼中的优秀人才时,却在心理上将自己的孩子越推越远。
一旦孩子有能力可以独立时,远离父母便成为了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渴求,而实际上他们渴求是脱离父母的掌控。这样的现象,在越优秀的儿女身上,越有可能发生。
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目前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掌握了新媒体话语权,于是“父母皆祸害”的论调到处弥散,控诉着他们曾经在父母手下所受到的伤害。
但这时这一代的父母已渐渐步入中老年,失去了和子女对峙的力量,没有足够的资源出来对话。有些人自己做了父母后,可能会有些许改观,但有些沉浸在过去之中,无处可逃。
但,这真的都是父母的错吗?
我想,父母唯一的错大概就是,从来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做父母,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只好凭着自己的胡乱摸索去尝试着自以为正确的方式。
正如现在80后,90后做父母之后感受到的一样,他们只知道自己不想成为像自己父母那样的父母,但是究竟要成为怎么样的父母,很多时候,他们茫然不知所措。
系统家庭理论奠基人Murray Bowen曾提出过一个“多代传承的过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上一代的“主观决定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都会通过情感过程传承给下一代。
你所看到的家庭关系类型可能和四、五百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关系类型是一致的。
所以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出现问题,父母不应该成为唯一受指责的人,很多时候父母也是受害者,是他们的父母留在他们身上的伤痛,让他们变成如此“控制”的父母。
在这个传承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参与者和反应者,而不是简单的“施害者”和“受害者”。
那若说错,三十岁的王猛,真的没错吗?
一把“利刃”给了他一块极深的伤口,12年后,这个伤口没有丝毫愈合的痕迹,竟然腐烂得越来越深。
他在北大深造,在美国留学的日日夜夜里,都能没让他找到一点关于愈合伤口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是一个30岁的成年人该做的事情嘛?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姑且觉得,不过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如何更好的活着。或是学会如何拥有,或是学会如何放下。
我以前也常常埋怨责怪我的母亲总是忽视我的情绪,不但不回应,还会指责我的情绪,就像王猛对自己父母控诉的那样,在他脆弱,需要父母支援的时候,父母往往是忽视之,甚至和他人一起责怪他。
但后来受心理学的影响,我开始十分好奇,为何我母亲在察觉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会如此差,甚至有时我明明感到她很生气,她却要勉强自己笑着对我说,她没有生气。
在我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了解了母亲的成长经历之后,我越来越能理解,母亲不是不愿意回应我的情绪,不是不愿意关心我,她是真的一点都不会,因为她成长在一个情感十分压抑,空白的环境中。
知道这些后,我再怎么受委屈,也越来越难对母亲的情感忽视表示埋怨和责怪了,我只想多关心关心她,把她以前缺失的爱补回去,仅此而已。
父母很多时候也是受害者,但是他们受限于时代的原因,失去了学习成为一个好父母的机会,但当80后,90后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之后,我相信下一代会有更多的改变,而同时也许我们还能陪父母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看到王猛决定去学心理学,我似乎看到了他和父母终有和解的一天的希望。
< END >
作者:徐琼瑶,心猫平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助理社会工作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浙江大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双学位。
擅长领域:家庭方面(儿童及青少年,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婚前辅导(恋爱交往,婚姻适应等);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性小众群体的友善支援咨询。
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猫心理”,获取有趣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