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石榴花开简书-新星专栏东篱谷
读书笔记||《中庸》的中和之道

读书笔记||《中庸》的中和之道

作者: 吉山比尔 | 来源:发表于2021-03-13 09:04 被阅读0次

    “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汉朝大儒郑玄是如此对《中庸》作出的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庸》就是讲述“中和”的作用的。“庸”就是“用”的意思。如何算是“中和”呢?也许我们弄清了中和之道,方能真正了解“中庸”的学问。

    一门学问,切不可在没有真正理解与弄清楚的状况下,人云亦云,说出一些没有营养的话语。对于《中庸》亦是如此,我们没有弄清楚“中和”,也便没有弄清楚《中庸》的关键核心,便信誓旦旦的说,中庸之道也,便是马马虎虎,便是老好人,便是得过且过,便是毫无偏向不左不右取其中。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向前一步,看看当是的社会真实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时,当时狼烟四起,礼乐丧失,一片涂炭。也正是在此时,孔子才提出了“克己复礼”可知自己的欲望和不规范的行为,恢复维持这个社会和谐的礼仪。要实现克己复礼,就需要社会每一个人都要自律,自制,要提升自己的修养与行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与心性。每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都符合了“礼”,如此克己复礼方不能成为空谈。

    先天纯良洁净自性

    曾子与子思是孔子一脉相承,思想传递的续篇,我们由此可知道,曾子所作的《大学》,子思所作的《中庸》,这两篇著述均是发扬孔子“心学”集大成者。《大学》《中庸》的核心思想,皆是在心性之学,子思的《中庸》是继承祖父孔子的传心学,阐述其师傅曾子的《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子思提出,“中和”才是实现“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境界。子思的“君子而时中”才能达成“知止而后有定”“虑而后能得”的次第层面。

    了解了这等的背景与思想主线路,我们才能回头看看“中和”的学问。

    “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作为君子,我们要“慎独”。就是即使在无人的地方,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要让自己的心思更加的率性,将的思想意念返还到灵明光耀的本味,进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

    日常中,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没有,精神里清静光明,毫无私心杂念在里面,此种精神状态,我们称之为“中”。正如我们每日清晨刚刚醒来的那一刻,因为休息的很好,因为睡眠充足,一切都是很舒服的状态,此刻脑子里没有任何的喜怒哀乐之思,有的只是清静,安稳与熨帖。此时,我们皆是走向了“中”的思想境界。

    起床之后,吃早餐,看到夫人给准备好的面条,我想到朋友都是吃的鱼翅,我却日日面条,吃的我都像个面条了,不高兴了。着就有了起心动念,随之而来的是“喜怒哀乐”。后我心想,吃什么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吃后身体健康才是关键,很多鱼翅用过化工产品处理过,想到这里,我的心思又平静了,温和了,没有了物质好坏的概念,吃饭就是单纯的吃饭了。有了起心动念,自动自发的加以调节,重新回归到平和安静的本来清静状态,这便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和之道,如是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中庸》的中和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tx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