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外片夹击的十一月,相信很多人的眼光都被我们之前推荐的《无名之辈》吸引了。影片从上映当天豆瓣开局的8分,一个周末后便上升到8.4分,便已经足以证明影片的质量。
不爱找电影资源的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不流泪情书(vip电影免费高清)
大学一直在用的,安利安利,真的很赞!
在强势口碑的带领下,作为一部没有流量大咖,没有商业大导的电影,在外片高排片率的攻势下,《无名之辈》的票房也没有示弱,上映四天已经突破八千万大关,今天单日票房逆袭《神奇动物在哪里2》,彰显出一种涓涓长流的趋势,票房稳定持续的上涨中。
《无名之辈》是导演饶晓志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前作《你好,疯子!》直接由自己的话剧作品改编,这次饶晓志跳出了他的舒适圈。相比《你好,疯子!》的舞台化,《无名之辈》的电影语言显然更为成熟,而饶晓志的戏剧创作思维,也有效地帮助了《无名之辈》的创作。这种戏剧思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影片优秀的人物群像与多线叙事的处理上。
当然,大家被《无名之辈》感动的还是它对于小人物的关怀。我们对小人物的定义往往有所偏颇,不是用精神世界来衡量,而是物质条件。
小人物的苦楚往往都是来自穷困,并且有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正常的途径无法突破他们的困境,唯有剑走偏锋。
在这些苦楚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小人物也有爱,也有极深的情感,他们看上去都是滑稽而又可怜的人,但背后所坚持的无非一个「活」字。在没有办法选择怎么活的困境里,只能想办法活下去。也正是这种活下去,打动了《无名之辈》的观众。
一部电影项目能够从开始的策划,最终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登上银幕,可能会经过数年的时间,只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而《无名之辈》最终能与观众见面,背后的重要推手则是北京文化。
北京文化曾经推出过《战狼2》《我不是药神》《不成问题的问题》等优秀影片,是一家综合能力极强的新兴文化娱乐集团。
《无名之辈》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没有大明星,不是强类型,面对这样一个看上去没有卖相的项目,如果是注重眼前利益的公司,往往在后期宣发过程中就会逐渐降低成本投入。但北京文化却从一开始就拿定主意,要为这部电影保驾护航。即便是在宣传发行环节,《无名之辈》被其他人认为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不用大力气投入,北京文化依旧将它视作一部商业大作,以商业片的规格进行宣发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到这部电影的优秀。
其实,今年有一部大作同样出自北京文化之手,就是暑期档最大的赢家,也是刚刚落幕不久的金马奖的大赢家——《我不是药神》。我们可以发现两部电影,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他们都出自年轻导演之手,故事题材都旨在挖掘生活现实,在审美趣味上都带有一定的幽默氛围。并且这类影片,都可以煽动一定的情怀效益。
商品性只是电影能够大面积流通于世的属性,而电影真正打动人的部分,在于它对人性深处的挖掘。《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所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悲喜,而每一个电影观众,虽然不一定有故事里的人物那样迫在眉睫的窘境,但是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都在电影故事中的那个世界努力生活着。
商业力作与口碑佳作相结合,正是北京文化近年来的市场策略。比如在去年,北京文化推出了《战狼2》和《不成问题的问题》。
《战狼》第一部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但是能成就第二部这样的燎原之势,仍属意外,这也代表了北京文化投资的远见。《战狼2》和《我不是药神》其实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不是第一眼看上去能够成为现象级的影片,只能说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较为符合现在市场所需求的商业片模版。
但是两者中都有对于国民性的某种呼唤,从而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
《不成问题的问题》相比《无名之辈》来说,则是一个更为冒险的选择。《无名之辈》具有一定的商业元素,主要体现在喜剧外壳,但《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初电影时长两个半小时,又被定义为新文人电影,这样的艺术片质感相当难以打入市场。
但好的作品不应该被没有市场这样简单粗暴的理由埋没。虽然《不成问题的问题》没有创造奇迹,但它本身能够进入到市场里,就已经是为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一种多样性。
这个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单纯依靠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足以驱动观众进入电影院。在一开始,《无名之辈》所选择的主打宣传策略,就是将精力集中于口碑引导和社会舆论热潮上。通过影片定位提炼出商业看点,并且结合影片本身的核心特质,主抓片中复杂叙事所凸显出的人性痛点,把影片黑马的一面完全展示给观众。即便是在后来的重重压力下,也一直坚持这种核心策略。
除了击中人性痛点,《无名之辈》还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应这类影片的模式——用集中声量攻映前一周的宣传方式,在短时间内最强刺激观众的口碑认知及观影兴趣,并通过后续的引导,逐渐累积更大范围人气和口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