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3月5日,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清寂鹜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为观众近距离接触大师的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为了避免大家在看展时有“外行看热闹”的无奈,小编特意为大家开辟了“每天多懂一点林风眠”这个专栏,每天从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入手,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期待每位观众都有“内行看门道”的收获。

今天一期来讲——为何林风眠的画作多是正方形的。
林风眠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正方形的,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画家刻意为之?
这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吗?
这与传统中国画创作有什么区别呢?
这些问题背后,还真是有很多故事。首先,得从传统中国画的装裱形式说起。
传统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多为立轴和手卷。立轴为竖幅,多挂在墙上观看,根据墙的尺寸立轴也有不同的形式和尺寸;手卷为横幅,能握在手中顺序展开观看,因幅度长的特点也被称为“长卷”。可是,这与林风眠的作品布局有什么关系呢?


林风眠18岁(1917年)留学法国学习绘画,那时的中国画已是走到穷途末路,画家们一味沿袭古人的老路,看不到任何创新与活力。林风眠在法国开拓了绘画的视野,接触到印象主义等多样而前卫的绘画风格,从那时起他就励志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绘画之路。也许,使用古人从未用过的方方正正的宣纸,放弃传统的绘画装裱形式,就是他探索创新的第一步吧。
林风眠不但改变了绘画的装裱形式,连构图方式也一起进行了改变。比如在风景画方面,他放弃了古人惯用的“三远”透视法。不了解“三远”透视法的童鞋,我可以统一在这里解释一下:“三远”(出自北宋郭熙《林泉致》)——“平远”、“高远”和“深远”。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反映的是一种平视,所见的深邃莫测得景象。无论哪种透视法,所描绘出来得山水画都会将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空间,是传统中国画成熟得体现。

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林风眠开始了中西融合的全新探索,我们来看一幅能代表他成熟时期的风景画《秋色》。

这幅画描绘了如镜面般平静的湖面,挺拔、鲜艳的枫树林,安静的农舍及远山与天空。作者有意压缩了远山的空间,拉长了中间树木的高度,并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增加画面的张力。在这张方正的画面里,既无清旷平远的图景,也无深邃莫测的空间。观众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被高度概括化、单纯化的一幕秋色。但是,就是这样一幅毫无复杂感的作品,散发出的作者对生命的坚定与自信,对生活的淡然与乐观,对自然的激情与热爱,都深深的打动着我们。
林风眠的作品构图除了大胆的借鉴了西方的现代艺术审美,还十分注重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吸收精华。比如这幅《青山》,从整幅画的构图和山的形状来看,很容易让人想到唐代山水壁画。唐代早期的山水壁画多装饰性,“群峰之势,若鈿饰犀栉”,用线勾出轮廓,再平涂色彩。树的画法并不按实际比例,“列植之状,若伸臂步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林风眠用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打破从元明清以来陈陈相因的绘画形式,开创出自己全新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以方纸作画,大概是从1939年到达重庆后开始,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林风眠被蔡元培推荐,先后担任了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的校长,这也让他在27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专校长。然而,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林风眠在杭州艺专坚持了十年的的教学被迫中断,他带领全校师生向后方转移,在撤退过程中,因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而闹学潮,面对复杂的人事关系,林风眠选择无奈离开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
遭遇人生的转折点,林风眠从备受瞩目的艺专校长转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然而,这却开启了林风眠真正的艺术人生。在重庆的生活十分清苦,无力买油彩作大型油画,他开始小幅的水墨和彩墨画;所关注的主题由表现人类痛苦和社会矛盾的现实题材转为风景、花鸟、仕女等轻松的题材;情绪由激昂转为平静;艺术风格也由激越的呐喊转为宁静的遐想。
这一切的转变,都标志着林风眠绘画风格的诞生。


也许用方纸作画在近代绘画史上并没有什么新奇。但却是林风眠积极探索中国画发展迈出去的重要一步。最后,我们以林风眠对艺术创新的心得结束今天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