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四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四

作者: 蔚海山庄三六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5-23 20:54 被阅读0次
心灵所提供的理性使经验形成了知识。康德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把理性的普遍概念称为范畴。
他把原则上独立于经验的知识称为“先验的”,而把其他所有来自于经验的知识称为“后验的”。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表示,应该把知性与理性区分开来。他认为理性使人们联合,而知性则使人们分离。可以说,人都是理性的,或者都具有理性,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都是平等的;而在知性方面,人们却是不平等的,因为知性是能动的智力,谁都知道,人们在这种智力方面的确是有高有低的。
意志力所致的行动是实践性的,而认知力的过程则是理论性的,两者形成了对比。我们必须按希腊文原义来理解这里的“理论”和“实践”,它们分别表示“看”与“做”。实践理性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去做?
康德认为,有些包含着“应该”的陈述可以是无条件的,这也就是他所谓的“绝对规则”。因而,他在下述“绝对规则”中发现了伦理学的最高原则:行动时始终要使指导自己意志的原则能够成为普遍规律的基础。这个有点道貌岸然的说法实际上只是一种浮夸罢了,也就是希望“我对人做了什么,人也对我做什么”,这是一种否定了特殊辩解的原则。
建立在康德伦理学基础之上的“绝对规则”,是一种形式原则,它本身不属于理论的理性范畴,因为理性是与现象相关的。由此,康德得出一个结论,由这种“绝对规则”确定的善的意志必定是本体的。
现象遵从于范畴论,尤其是因果范畴论;而另一方面,本体却不服从这些限制。
从人属于现象世界的意义上说,人是由世界的法则所确定的;但人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则是本体的,因而具有自由意志。
行动者做事应该出于善的意志,只有善的意志才能称为无条件的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在理论理性的领域,是不可能通过论证来证明上帝存在的。纯粹理性的思辨活动的确容许了上帝存在的理念,但只有实践理性才能为这种信念提供依据。实际上,在实践的范围内,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概念,因为离了它,我们就无法进行适当的道德活动。对康德来说,按照道德的“绝对规则”行事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暗示了上帝的存在。
《纯粹理性批判》旨在给知识画出界限,以便为信仰留出余地。“上帝存在”不能作为一条理论上的真理为人所知,但它却可以作为一种实用信仰强加于人,而且始终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但是,康德的伦理学却不允许他遵从任何宗教教条。因为正如我们所知,只有道德准则才是真正重要的,各种宗教的具体教义都被错误地说成是神授的。

相关文章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四

    心灵所提供的理性使经验形成了知识。康德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把理性的普遍概念称为范畴。 他把原则上独立于经验的知...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一

    约翰·洛克(1632-1704)自小接受了严格的清教徒式教育,洛克学说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宽容。1646年,他前往威...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五

    黑格尔(1770-1831)出生于斯图加特,他和谢林同时就读于图宾根大学。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了它最...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七

    摩尔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名声完全得益于一本名为《乌托邦》的政治空想书籍。 一位水手遭遇船只遇难后,在岛屿(乌托邦)...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六

    “如果探讨的自由得不到保障,那么印刷术的发明是否算一件好事就值得怀疑了,因为谬论和真理同样易于印刷和传播。如果个人...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三

    在18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反对理性主义思想家冷静、超然、客观的态度,逐渐转化成了对情感的崇尚。 自霍布斯起,理性...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

    自由主义态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个人主义的尊重,新教神学早就强调了教会在良心问题上享有立法权是不恰当的。同样,个人主义...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二

    乔治·贝克莱(1685-1753)于1685年出生于爱尔兰,是盎格鲁—爱尔兰人的后裔。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被...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九

    生性内向的斯宾诺莎就完全隐遁起来,在由朋友组成的小圈子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以打磨镜子为生,并沉浸在哲学沉思之中。尽...

  • 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六

    克尔恺郭尔(1813-1855)生于哥本哈根,17岁进了哥本哈根大学。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才智,而且继承了其沉思的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哲学简史》札记之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cd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