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芳芳不到三岁,我也这么认为。我并不比孩子强多少。甚至,在外公外婆眼里,我有很多地方不如芳芳。
1.秩序感
下班回家,芳芳已经把拖鞋摆好了,再把换下的那双放进鞋柜,摆放整齐,左右不能颠倒;自从芳芳和大人一起就餐后,大家开始使用专属餐具和公筷,芳芳一旦发现有人错用,立即指正,当场整改;还有上次我提到的,每次经过卧室的垃圾桶,她都会停下来,放回原位,紧贴墙壁(我就纳闷了,卧室里那个不怎么用的垃圾桶为什么老是动来动去)。
除了讲秩序、还讲整洁。她只肯用毛笔蘸手指颜料画画;水彩笔用完了,一定要盖好放回原位,有时不等我画完,就没收了;吃饭啃了排骨,一定要把手擦干净再拿筷子。
只要坚持引导和示范,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养成好习惯不难,相形之下,我这30多年养成的坏毛病,只有调动强大的意志力才能甩掉。
2.逻辑思维
晚上睡觉前,我们一起看培生英语。
芳芳看了“Happy Birthday Josie”问我:"妈妈,为什么他们的衣服不一样了呢?”
我不明所以。
“你看,前面Josie穿条纹衣服,她妈妈穿蓝色衣服。小朋友来了,Josie的衣服上有了一朵花,她妈妈的衣服变成黄色了。”芳芳把书翻来翻去,指给我看。
的确不符合逻辑啊,明明是生日当天发生的事,为什么要换衣服呢。
“也许他们把衣服弄脏了。”我说得心虚。
“可能是吧。”芳芳显然不满意我的答案。
这让我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提到,一个小男孩在超市货架前,表情恐怖地指着牛肉干包装说:“牛很勇敢,它举着自己的肉告诉大家很好吃。”
这的确是个逻辑错误,全聚德的门前就站着一只大鸭子欢迎顾客,可谁会觉得不正常呢,而孩子会在乎。
我以为逻辑思维是大学教的三段论,殊不知小孩从自己不算丰富的经历里,学会了分析、判断,推理。同理,你以为忽悠哄骗小孩无所谓,没准人家早就在心里嘲笑你一百遍了呢。
3.观察能力
这是芳芳最喜欢的绘本,小金鱼逃走了。你能从最后一张图中找到那只逃走的小金鱼吗?
放大点看看。
芳芳一岁时,我和她看这本书,理所当然地认为小金鱼最后和家人在一起,大家都长一样。直到有一天,芳芳很激动地找到“主角”,彼时,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智商。
还有这本《圣诞老人在哪里》,无法理解芳芳怎么从这些挑战密集恐惧的图片里找到那位正牌圣诞老人的。
一直以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为己任,到头来还不是芳芳帮我找到床铺上掉落的耳钉,我的粗枝大叶成了她细致入微的最好陪衬。
4.记忆力(专注力)
不是说小孩子的记忆力像金鱼,只有7秒吗?
为什么芳芳能准确指出收纳柜里哪个抽屉放着乐器、哪个装有毛绒玩具、哪个存有出门戴的围巾手套。
有一次,姑姑一家来玩。我和芳芳一早起来准备礼物,并让芳芳提醒他们回家时带上。其实我并不指望芳芳能提醒我,只是习惯给芳芳布置一些任务,让她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芳芳果然做到了,且在疯玩一整天,大家都忘得一干二净的情况下。
芳芳对自己的权益也很上心,经常追在我后面问,妈妈,快递叔叔怎么还没把我的玩具(衣服)送来呢?
又有一次,我们外出就餐,餐厅里的宝宝椅已经被别桌的小朋友用了,芳芳很遗憾,但也没闹情绪。吃到一半,芳芳指着那个宝宝椅看着我,宝宝椅已经空了,那位小朋友在地上玩,大人们好像也快吃完了。在芳芳的授意下,我上前协商,对方很爽快。坐上宝宝椅的芳芳很满足,我趁机表扬她争取自己权益的行为。
所以,别拿“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哪记得住”为借口,随意敷衍,许下承诺,转身就忘。
5.精确度
我和芳芳玩组词游戏。
芳芳:红的有什么?
我:红苹果。
芳芳:蓝的呢?
我:蓝莓。
芳芳:黄的呢?
我:黄香蕉啊!
芳芳:是黄香蕉皮吧,里面是白的。
我:……
除了芳芳,我也经常被她的小伙伴纠正,阿姨,不是吃牛奶,是喝牛奶,我不是小朋友,我已经5岁了!
看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还有什么比孩子更强呢,我的知识面更广吗?从宏观角度看,我们未知领域的面积几乎没有差别。我的情感比他们更细腻吗?芳芳看见物业叔叔修剪树枝,哭着告诉我,大树的头发没有了,而我不会把这种事放在心上。我的创造力比他们更丰富吗?这一点我更没有底气。
为此,我和家人在带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平等以待。
平等以待,就是充分认识和肯定孩子的思维能力,讲道理、讲原因,不为快速解决问题欺瞒哄骗。
平等以待,就是把孩子看成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员,不纵容、不娇惯、不盛赞,只有真诚而具体的鼓励、表扬和期许。
平等以待,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居高临下地强迫TA做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不厌其烦地跟人打招呼。
平等以待,就是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不假装孩子注意不到我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惯,而放松对自己的约束。
平等以待,就是放下包袱和架子,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擅于在孩子面前耍宝。
平等以待,就是我爱你,但我们是独立的个体,
PS:下面揭晓答案,小金鱼在这里。小主角的眼圈是白色的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