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三章结尾提到:“我们的国人应该变成一个个真正“有能力”的阅读者,能够真正认知‘有能力’这个字眼中的涵义。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就无法应付未来世界的需求。”作者呼吁教育者要重视“阅读”的教育。确实,学生接受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如何考试,而不是如何阅读。阅读少,导致理解力差,也就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今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三章,我懂得了阅读的目标不同,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方式。
阅读目标有三种:获取资讯、娱乐、增进理解力。
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决定阅读的效果,我们目前教育学生的阅读通常停留在辅助型阅读(也叫指导型阅读),即必须依赖老师或家长的指导才能阅读。我们不敢放手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型的阅读,即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离开指导,也能自主的阅读。
阅读分四层次,之所以称层次而不种类,是因为每一个层次是递进的,后一个层次包含了前一层次的能力。四个阅读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又叫比较阅读)。
基础阅读是了解书中说了什么,即某句话说了什么?
检视阅读是花很短的时间,知道整本书谈了什么。要求用很短的时间,概括出书的要点。
分析阅读是全盘的、完整、专注的阅读。把书的知识、观点读成自己的,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素养。
主题阅读又叫比较阅读,是读了一本书之后,围绕相关的某一主题,找来多本相似的书阅读,通过比较,获得新知,得出比较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