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读了很久也没读完。
它主要讲的是明朝访间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事件。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恰恰从这些小中,人们才能真切地见到大的意义。它就像是一台显微镜,通过检验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人体的健康程度,最终使读者可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的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尘封已久的六个故事。我想,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名的由来和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分为《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胥吏的盛宴》和《正统年间的四条无辜冤魂》。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是第一次读马伯庸的文字,实在是佩服作者对故事节奏的掌控。故事情节丝丝入扣、抑扬顿挫;语言文字看似平实,实则暗含机锋,诙谐幽默。六个故事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每个案件峰回路转、环环相扣;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出人意表、发人深省。读起来非常过瘾,一读就舍不得丢下。
作者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记录极为详尽。读者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是一本很有知识性的书。书中对涉及的各种史料、典籍、制度等均有注释,而且不是在全书的后边标注,是在该段文字下就注明,非常方便读者查阅,我觉得其他书籍可以参考这种做法。从这些注释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方面的知识,当时的户籍制度、司法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制度等等,还有古今官场职务的对比和很多历史典故。只是看的时候真的要认真看,很烧脑。
这是一本借古喻今的书。我一向喜欢“沉浸式”阅读。读的时候,难免会设身处地,对照当下的社会情形、政治生态。发现能找出不少相似之处,当然更多的是古今相比的社会进步。像《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中描述的明朝赋税制度、户籍制度,如今看来,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在我看来,就是一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斗争,任何时代都存在。而《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中,一桩小小的胥吏舞弊案,照见当时的官场百态、社会潜规则。“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现象,古今皆同。
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从头到尾,作者看似只是冷静、理性地讲故事,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纵观历史,描写庙堂之上的恢宏大事、文武精英的鸿篇巨制多不胜数,而普通老百姓、基层人员的喜怒哀乐、求存挣扎少有关注,更别说细致入微的刻画。
《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的就是最底层的呐喊,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我这样处江湖之远的普通读者来说,最迷人之处,是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案件、每一段文字里那些沉寂于历史中的细节,它们虽来自于故纸堆、公文案,却如此真实而鲜活,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温度,被作者用“显微镜”放大之后,清晰浮现眼前。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让大家以史为镜知兴替,希望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历朝历代普遍存在的积弊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一得到清除。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14108/72e0bc03e57f25c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