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原本传习录的顺序对应,所以将标题改成(一)。
《大学》原文有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但是朱熹认为《大学》后文有“作新民”的提法,所以这里的在亲民应该是有误的,应该是新民,朱熹把亲字改成了新字。
王阳明认为应该以旧本为准,应该是亲民。
所以徐爱问:老师您觉得是亲民,有什么根据吗?
要想理解这个问题,先得理解作新民。
作新民出自康诰,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康诰怎么来的?
我们看看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
看起来是不是晕?可以简单的这么来记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
周朝在商朝的后面,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武王姬发,把商朝灭了之后,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纣王自焚于鹿台。
周武王对商朝的后裔武庚封到卫这个地方做诸候,但是武庚不仅仅不感恩周武王的恩典,还联合了周武王的二个弟弟管叔、蔡叔进行叛乱,后来被周武王的另一位兄弟周公带兵平定,此时周武王已逝,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另封康叔为卫地之君,康叔上任前,周公对他的临別赠言,一种命令,希望他能继承前辈周王的美德,敬奉天道,安定民心,使老百姓能重新振作起来,做新的周朝的百姓。
这就是康诰。诰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是gào,释义为意为告诉,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也就是对康叔的命令。
原话是: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周公对康叔说:康叔啊,你还年轻,你要弘扬周王的期望,保护商朝的旧民,这样也算是帮周王顺应天命,让百姓们重新振作起来,做新的周朝的百姓。
所以王阳明说:大学后面的“作新民”中的新字,是自新的意思,与“在新民”的新字含义不同,这怎么能作为依据呢?
王阳明又说:‘作’字与‘亲’字相对应,但却不是‘新’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等处,对于‘新’字均未阐发。例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的话,都是‘亲’的意思。‘亲民’就如同是《孟子》所谓‘亲亲仁民’,‘亲之’就是爱他的意思。百姓不仁爱,舜就让契任司徒之职,恭敬地施行五种伦理规范,让百姓互相亲爱。《尧典》中说的‘克明俊德’即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像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到‘亲民’,便是兼有了养育教化百姓的意思,说‘新民’就有偏颇了。”
王阳明的意思是:亲民就是要爱护百姓,爱护自己的人民,百姓与百姓之间也要相互爱护。你只要爱护你的百姓,就有了新民的意思,就有了养育和教化百姓的意思,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所以如果说新民,就有点偏了。
王阳明没有说朱熹是错的,只是说朱熹的说法有点偏,不够完全,旧本说的亲民更好。
有人还做了如下的总结。
《康诰》里说“作新民”是有历史背景的,即周朝推翻商朝之后,让老百姓适应周朝新的管理制度,改造思想,成为新的老百姓;犯过错误的,则要悔过自新。所以,“作新民”并非指任何时候。如果天天让老百姓改造自己,还有清静的日子过吗?
在一个,“亲民”与“新民”比较,前者对于国家治理更加重要,更加深刻,“亲民”是政治管理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这个原则,统治就会有倾覆的危险。“新民”不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统治者要求的,只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才让老百姓去旧图新。
写的我真累,竟然写了2个小时,之前对亲民和新民一知半解,这次学习终于搞懂了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