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很多时候人们的价值都会用金钱来衡量。不可避免的这种价值观念也会“传承”到孩子身上。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就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国庆期间,朋友带了小孩子来我们家做客。小孩儿长得非常的好,而且懂礼貌。在我们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只是吃完饭后不久,却发生了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
事情发生在他们即将要回家的时候,依着我们这边的隐形习俗,有小孩子第一次来家里时,大人一般都会封红包表示欢喜。
当然我也遵守“习俗”给了他一个吉利红包,只是不曾想这个小孩拿到红包之后,转身就拆开了红包,然后手里捏着两张毛爷爷,一脸“委屈”地询问道“阿姨,为什么我帮你做了那么多的家务活,没有劳务费呀”。
这句话一出来,在座的各位顿时“懵逼”了,完全搞不清楚情况。
好在我的同学比较机灵,她马上就解释清楚了这话的缘故。
原来在他们家里,为了让小孩子锻炼动手能力,形成劳动意识。他们早早定下了规则,家中小孩如果帮父母干家务活,那么一小时可以得十块钱的零花钱。
小孩子如果为了10块钱,愿意帮家长干家务活,你觉得划算吗?这钱由其自由支配,不受父母“干扰”。
父母拿钱“买”子女劳动的实例,以前不是没有听说过,只是到底第一次如此直接的接触到,所以一时我感慨纷飞。
原来家庭教育竟然可以如此的现实,直接,甚至可以说的上是功利性啊。
从教育的手段来说,这种直接拿钱让小孩子做出一定行为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短期有效”的途径,可以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
毕竟,人人都喜爱“金钱”,小孩子亦然。因为他们对于金钱也是有需求的,不管是用其来买小玩具,零食,或是书本。家长都切实掌握着他们的“经济命脉”。所以,他们这招可谓是“瓮中抓鳖”,亦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做,一个愿付钱”。
小孩子如果为了10块钱,愿意帮家长干家务活,你觉得划算吗?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此种“家庭式生意”也没有违反相关规则,扰乱经济次序。 所以,也不会引起相关方面的不良反应。
按上述分析来看,这种两厢情愿的教育方式似乎是非常合理的。可是,剥离这些合理性,我们不妨想一想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孩子的金钱观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而因着如此金钱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将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对于金钱,我们普遍的看法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算是最为正确的理念。
而从深层次来说,家长付出金钱,叫孩子做他们本应该做的家务活,这一举动真的属于正确的道路吗?
无疑,孩子这种劳动是合法的。既不抢劫也不造假。甚至可以说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而来的,但是它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负面影响吗?
我们必须得承认,它是存在着不良影响的,并且还比较多。
小孩子如果为了10块钱,愿意帮家长干家务活,你觉得划算吗?众所周知,孩子是我们一个家庭的组成部分,一份子。他在享受我们家庭的温暖时,同时也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孩子放学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应该是自愿无偿的,而不应该“市场化”。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可以为他们付出一切。作为孩子,我们也应该孝顺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之下,伸出双手为他们减少负担。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享受“恩典”的时候,翻过身来,再天经地义的搜刮父母。
小孩子如果为了10块钱,愿意帮家长干家务活,你觉得划算吗?父母拿钱交换孩子的劳动,属于一种正强化的手段。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奖励,增加他们正确行为的概率。这种方法如果运用的合理,那么将百利而无一害。相反,如果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注意效果,那将事与愿违,违背我们的初衷。
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这个教育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因为“日常化”的使用很容易形成学生的惯性思维,自然而然的把它当成一种市场交易。就如我遇到的事情,这个孩子他把随手做的劳动当成了收取金钱的资本。并且在进入社会时也堂而皇之的索要。
他这种行为不仅是错误的劳动意识,错误的金钱观念,而且也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体现之一。如果放大到真正的社会交往中会造成严重的个人形象损害。
其次,我们在使用这个手段时,一定要和孩子交代清楚,这个奖励的着眼点。并且让他们说一下自己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往来”,毫无点拨。
最后要注意在合适时机,引导孩子树立自我劳动观念,不断加强他们的自律思维。
当然对于孩子“劳务费”的使用也是要关注的,避免错误发生。必要时和孩子达成协议,监督“每一笔”的支出。切忌不要让孩子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小孩子如果为了10块钱,愿意帮家长干家务活,你觉得划算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