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特级教师魏勇: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这篇文章,感觉说的很有道理。
什么样的课堂让学生喜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堂有一个好的、正确的认识。我们得从原点出发,去思考一些有关教育的基本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可能把课程上得很顺,让自己舒服,也让学生舒服。
有一点必须认识到,那就是教育不能把孩子教傻,不能够把孩子变得狭隘,而是应该是让他变得更有智慧、更加开放,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个起码的思考。
思考每个学科的目的是什么?正因为有了对学科目的的思考,我才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看来,所有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无非都是一个个案例,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令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习惯。我的每一堂课,都是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素材而已。学生可能最后都会忘掉这些素材,但是他会沉淀、留下一种思维方式。
我发现,不论是我的教师朋友,还是那些全国名师,包括其他行业的领导者,但凡有成就的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冲动——我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不管一个人的学历起点多高,如果没有这个“突破”的意识,那么十年二十年,他也会归于平庸;反之,一个没什么学历的普通人,只要始终保持这样的冲动,也一定会在行业里有所成就。
若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教师还要力争每节课都带给学生惊喜。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课呢?他们会喜欢有“侵略性”的课。所谓“侵略性”,就是教师讲课的一种震撼和力量,这种震撼和力量有时甚至能让学生“傻”上半天。这既可以体现在讲课的方式上,也可以体现在内容上。
若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教师一定要有好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一下就能够让学生精神起来,从而使课堂成功有了一半的保证。那么,好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要有挑战性,要抓人眼球。
第二,在提问的时候,最好尽可能自然地把基础知识包含在问题当中。
第三,问题和主体之间,要尽可能地体现关联性。
魏老师说如果他的课效果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就是几个问题相互之间是平行并列的;而效果好的、让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往往都是先由教师提出一个主要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主要的问题再延伸出一些相关的问题。问题之间有关联性。
以上所述,其实都是技术层面的。我觉得,在当下中国,一个老师——尤其是教文科的老师,一定要有一种求“道”的精神。
有两本教育书籍对魏老师影响很大。推荐给大家阅读。第一本是《给教师的建议》,刚刚入职的时候读的,它让魏老师明白了什么是好的教师。第二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这本书让魏老师明白了什么是好的教育。
没有永远的博学,只有永远的学习!没有永远的聪明,只有永远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