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是西周倒数第二位国君,周幽王的父亲。关于周宣王的历史评价,早期评价是有文武成康之治,形成“宣王中兴”。而晚年则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从评价上看他好像是另一个唐玄宗,早年英明而晚年腐朽。但其实他的行事逻辑一直都有一条主线。初心是始终不变的。

周宣王的行事逻辑就是重振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威。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做出了很多努力,也达成了很多的妥协。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这也只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周宣王再英明也无法阻挡历史洪流。
关于宣王中兴其实是周宣王前期和诸侯贵族们达成了妥协,这一时期国家内部稳定,分工明确,周宣王的主要精力不在治国,而是对外征战,这期间宣王派遣大臣征讨猃狁,西戎,淮夷和楚国。矛盾在国家外部,加上周宣王的无为而治,所以造就了宣王中兴。

那么关于宣王晚年的独断专行,不进忠言和杀害大臣的评价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跟夺权是一脉相承的。周宣王继位的时候,朝政由贵族阶级共同把持,周宣王通过分化打击,各个击破的方式,和平的夺回了王权。而这一时期就是宣王中兴的晚期了。在这之后周宣王的夺权之路开始上了一个台阶。

其实关于不进忠言,独断专行主要有两条。
第一点是不参加籍礼,就是带领贵族耕种的仪式,用来鼓励劳动。其实这个时候国家井田已经在共和执政时期被贵族们瓜分,原来的井田制被严重破坏,这个时候如果周宣王参加籍礼,就是承认了这个现实,他当然不能这么做,他还要收回属于自己的井田呢!这是第一个不听劝谏。

第二点是大臣不让周宣王在太原普查人口,这就很可笑了,作为王,周宣王连知道自己治下百姓的数量都不行吗?其实这就是贵族们掩盖自己的私有财产,也就是奴隶,拒绝周宣王的征兵政策,这是一种王权和贵族的对抗,但是周宣王还是成功普查了人口。这是第二个独断专行。

至于杀害大臣就更容易理解了,周宣王解决了贵族的领头人周定公,拉拢和外放了邵穆公,拉一派大一派的政策实施下来,虽然夺回了王权,但是也会受到一些大臣的反抗,在这个对抗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杀几个和自己作对的几个大臣很正常,在完全没有权利到独揽大权,周宣王的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流血事件,但是最后周宣王成功了。

其实关于周宣王无故杀害大夫杜伯这件事,《太平广记》有过解说,但是鉴于这本书都是对民间传说的采集,可信度实在小的可怜。而且就算周宣王再丧心病狂也不可能无故杀害一个大臣。那么答案很可能就是,杜伯是一个和周宣王对抗的贵族,他很可能是共和执政时期的重要掌权人之一。至于他的真正死因则被贵族诸侯间的舆论给掩藏了。

到最后,周宣王已经基本夺回了周厉王当初丧失的权利,但是周宣王为什么没有能够真正的拯救西周,对待强大的地方诸侯他又采取了哪些弄巧成拙的政策?
这是《历史的镜子能照出什么》第47篇连载文章,看:周宣王是一代明君,但为什么不能阻挡周朝亡国?,敬请关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