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对突如其来的视频或语音通话邀请感到焦虑有段时间了,即使明知道那是善意的、关怀的友情或亲情的传输“介质”,每次手机突然响起,仍让她感到不安……
早晨,姐姐发来一个视频,问她其中的英文是什么意思,小A正好看到了,不过英文是个陌生的字眼,她一时有点拿不准,于是一边对着视频看,一边忙上网查询。这时候,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来,姐姐大概着急或担心她没看见,发了视频通话过来。小A看着屏幕一闪一闪,心也随之起伏不定,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接。虽然这看似不近人情,那就是她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的选择。
随后她忙回复了姐姐的问题,并向姐姐做了解释。
偶尔有闺蜜和朋友也会发语音或视频,小A免不了也会纠结一阵子。
有时候是真的在忙,有时候,她只是想沉默……
北漂六年了,同年毕业的同学朋友,好多已经事业有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膝下有子,其乐融融。小A仍然只是办公室里的小透明,家人眼里没长大的孩子,朋友茶余饭后偶尔提起的“不同”。他们说她勇敢,只有她自己知道,人格里潜藏着的卑微。
因为不太懂得拒绝,不会说“不”,一度让小A在工作或生活中陷入两难的境地。
有时候上班正写着文案呢,朋友有事找她,微信弹出几条信息,来不及回复,一个语音通话或电话就可能突然响起。这时候,她总会先纠结一下,然后照旧接了。自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但是头脑中的思路已被打乱,只好重新整理思绪。电话或微信那端,不管她是否正在忙碌,有事都吩咐过来。小A一件件记在备忘单,有时间就一件件完成。已经答应别人的事,不敷衍是她的原则。
然而一个人每天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截止日期一定的前提下,把时间花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势必都要压缩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成本。
她不否认自己性格中存在“讨好”的成分,那是从小受家庭影响下惯用的“伎俩”。小时候父母吵架甚至打架,小A看在眼里,想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妈妈,于是学会了卑微讨好。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们吩咐什么她也乖乖去完成,那样就可能会被表扬而不是批评。大学期间,有任何好吃的都要与别人分享,直到毕业北上,这一习惯也沿袭下来,有时候她似乎感觉到别人委婉的拒绝,知道那并非恶意,受与不受都是别人的意愿和权利。小A默默难过一阵,也一度想要寻求改变,可惜不久又会故伎重演……显然,人格中某些东西,已随时间推移慢慢被“固化”下来。
久而久之,小A越来越不喜欢这种卑微讨好的自己,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她需要“疏离”,更渴望被理解。
思索良久,她冒着失去朋友的风险,在朋友圈写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多会儿,发现评论区有这样的留言:
“同感!”
“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比你还严重,有时候文字信息都不想回,我要改正。”
“你会累死的,精力都被牵扯了。就说忙就行了,没有必要表示愧疚。”
她盯着大家的反馈,原来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原来每个看似冷静的外表下,都包裹着一个悸动复杂的内心世界。原来勇敢地说出不一样的心声,真的没那么难,没那么可怕。
她很感激,自己的想法得到回应,并且产生共鸣。
紧接着,她在一条评论下回复道:“我真的理解,甚至觉得,不回复要好过勉为其难的敷衍。我甚至连闺蜜的视频也不愿接,说自信我们的关系足够牢固,不会因此生出嫌隙。不知道她会怎么想!”
在现在的小A看来,牢固的关系总是牢固的,不会因为突然态度的转变而生出嫌隙,如果有,该是原本根基就不够稳固。而且,尊重的前提,也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有原则的基础上。一味地讨好和全盘接受,不会得到尊重,反而会一步步失去自我。
往后,她想道:至少要先学会拒绝,懂得说“不”。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小孩子才喜欢讨好,成熟的大人都在学着断舍离,和不必要的物品、不必要的人际关系,不必要的情感纠葛,统统说“不”!自信、勇敢,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期待她的“蜕变”!
* 往期精彩*
……
嗨,大家好!我是驿路笔记,一个喜欢文字的北漂,在这里记录读书笔记、观影笔记、生活感悟、生长历程等,希望我的文字,偶有一两句,也能带给你温暖或感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