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al
摔跤吧,爸爸最近看了许多电影,但是觉得能说一说的,寥寥。所以讲一讲这部去年大火的影片——《摔跤吧!爸爸》。
随着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几个关键词随之变得常见起来——“阿米尔·汗”、“印度电影”、“女权”被轮流提及,一度成为各大公众号的文章标题。
但是已经时隔一年,经过一年的沉淀,我们用审慎的眼光,来重新看一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刚出资源的时候,我就看过,很感动,也很振奋,在结尾处一度泪流满面,后来去影院二刷,但哭过之后,再回头考量,总觉得有哪里怪怪的。直到一节电影课上,老师提到这部电影,说,“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我终于知道自己感觉的“奇怪”,到底是为什么。
所以,今天,给你们讲一个鬼故事。
先来看看人物形象设定——
马哈维亚 ·辛格——阿米尔·汗饰影片最大的主人公——马哈维亚,一位专治的父亲形象,年轻时曾经是一位摔跤运动员,因为生活放弃了事业,但从没有停止摔跤的梦想,最大的愿望是能为印度这个国家在世界上获得一枚金牌。但显然,这个梦想他自己无法实现了。
于是,很自然的,他将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希望有一个儿子,替他完成这个梦想。
划重点——“我的梦想”但是很可惜,她的妻子生下四个女孩,他的梦想实现似乎遥遥无期了,于是他放弃了。
直到女儿和邻家男孩打架,得胜。他无意中看到了希望。
发现女儿摔跤天分前后对比的。你不能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在女儿显露天赋前,他爱女儿,但更是出于一个父亲对于自己子女的职责、使命和自觉,而转变之后,同样是爱,但是那是因为在女儿的身上,看到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希望曙光。
父亲与无良售票商的话如出一辙我在这里尽量采取了中性的表达,如果极端来说,就是子女变成了替他实现梦想的工具。
举个简单粗暴市井气一点的例子——赤贫的家庭砸锅卖铁提供优质教育希望子女以后月入百万。
这样的爱,像是一种投资,是有期望收益率的。
然而你无法辩驳,因为开放的爱和专治的爱,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都是爱的一种,甚至这种教育,加上“为你好”三个字,放在中国的语态下是被广泛接受甚至认可的。
其实仔细看来,《摔跤吧!爸爸》和《死亡诗社》在某些方面是矛盾的。这两部豆瓣TOP250的电影相互矛盾,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的电影环境中,观众对于电影的欣赏还停留在情感层面,即,引起情感共鸣,就是我心中的佳作。
究竟哪里矛盾——你不难看出,《死亡诗社》是讲对自我追求探索的一部电影,电影中,儿子的形象反抗父亲无果而最终自杀,是一个悲剧故事,但在《摔跤吧!爸爸》中——我下面继续讲。
接下来我们看看电影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对父亲心怀怨怼的女儿是如何取得了与父亲的和解——
可你好像把我当作傻子我们来说两点:
1.矛盾解决是不是太轻易了?
之前,女儿对父亲诸多怨怼——扇巴掌逼跑步剪头发——这是将女孩改造成男孩的前期步骤,这些事情累积下来的怨怼,被路人甲含泪的一席话,化!解!了!
好吧,我可以认为是出于时长考量或者是这是一个转折的契机,在电影里只能算是一个过场,那么——
2.逻辑谬误
我们来看看这是个什么逻辑——
父亲借助子女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把你当成子女=他为你对抗全世界=他为你牺牲=你应该听他的。
∴父亲借助子女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为你牺牲=你应该听他的
我的天?你的全世界有多小?或者说,至少有一件事他没有为你对抗——他自己的梦想。
看吧,在这里,一波情感煽动,矛盾解决。但解决的根基,是一个错误的逻辑。
不接受反驳随即,两个女孩开展了一系列的地方比赛。
影片的第二矛盾在大女儿吉塔获得全国冠军进入国家体育学院之后,教练的教育理念与父亲的教育理念产生了不啻天渊的区别。而此时,吉塔也因为自我放逐变得堕落。
我们来看一看这里的次高潮,矛盾是怎么解决的——
女儿的初尝自由使得她一度误入歧途,因为一场与父亲的较量取得胜利结果而愈发飘飘然,随后在诸多国际比赛中接连失利。
你看,尽管革命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小小的,看似的进步,但最终失败了。
为什么?
因为马哈维亚的形象设定近乎于一个神——全知全能。唯一的两次失败(在这次矛盾中是第一次),是因为年迈体衰,所以输了。
衰老,病痛,似乎是马哈维亚身上唯一一处还在的,人性属性。
当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变得全知全能无所不能的时候,观众对电影的感受力会下降——因为人和奥特曼已经没什么差了。
当时老师拿希腊神话举例——为什么众神之神宙斯,在希腊神话里近乎一个反面形象?
因为他们的神,是由人类的形象演变而来的。
所以西方的雕塑——天使、神灵,都有着人类的身材,只是比例更完美。
肌肉,线条,与现在的亚洲审美不同——相较于风靡亚洲的以纤瘦骨感为美,欧美更崇尚力量之美。
所以,你很难在看《摔跤手》这样的影片时昏昏欲睡,至多是因为暴力美学无法接受而中途离场——因为电影中力量与力量的对决,委实精彩。
香港的警匪题材电影一度火热,也有一部分当时的审美取向在的——你无法想象一个当今的纤瘦小鲜肉,去演绎那样一个充满力量与矛盾,需要时刻爆发的角色。
越来越女性化的审美趋势,使得如今的电影很难再创造那样的顶峰——《英雄本色2018》不就是一个例子?
说回开头——全知全能,因为身体年迈的不可逆性,导致女儿战胜父亲更像是胜之不武。
随后,影片的高潮来临——在吉塔的决赛中,马哈维亚被教练使用手段关进了小黑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位万能父亲的第二次失败——没能逃出去。
但你看,这次失败,同样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观人为。
所以,马哈维亚这个全知全能近乎神的人物形象,几乎掌握了整部影片走向——
这也是差评者认为这是一部父权电影的原因。
有没有道理呢?有的。
你仔细回想,你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动点——有没有是因为印度妇女解放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答案是,没有。
观众被感动的点是父女的矛盾达到和解,达成联盟的段落——这里有没有涉及到当时宣传的“女权”“独立”?
答案是,没有。
所以,我们被感动的点,概括而言,是亲情段落。
哪里有女权的体现呢?当吉塔离开了父亲的关注和鼓励,最后仍然在决赛获胜的时刻。
但不久,影片中的一个动作——她摘下了金牌,让父亲为她重新戴上——这才是真正圆满的胜利——她的圆满胜利,来自于父亲的肯定——这样的动作,使得一切重回原点。
你看,到最后,大女儿的形象,依旧没有达到心理断奶。
我一直很期待马哈维亚这个形象弱化,等这个人物犯一个错误,但是没有。
毕竟擎天柱都死过一次,何况一个血肉之躯?
所以,这部电影中,的的确确透露出父权色彩。
但是把这部电影定义为一部父权电影的确不公——因为,上一句我也提到了——透露,而不是表现。
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流露,或者说,出于剧情需要的不得已。
但是,这和我们所一直讲的“女权”,相差甚远。
说它父权太过厚黑,但提及女权又远远不及。
那电影讲的到底是什么?
讲的是亲情啊~
你看,我们观影之后,得到的情感归属,终究还是永恒不变的三大主题——亲情、爱情、友情之一。
而我们流下的泪水,是女权主义包裹之下,父权的怀柔。
我们的感动,源自我们自己所撰写的剧本。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放在印度环境之下,已经难得了。
我无法否认我在三次观影时还是每每被感动;阿米尔·汗为了塑造这个角色的辛苦付出;印度电影在世界上的一次新的突破……
和片中对官僚主义的一些细小批判。
但,真的,这不是女权。这可能涉及摔跤这一运动对于女性的一些歧视,但亲爱的这不是女权。
至于女权,你可以去看一看《沙漠之花》,涉及到真正宏大的意义,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震撼和畏惧。
其实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写这部电影影评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一些与主流声音不同的影评人被这部电影粉的谩骂。
我觉得,没有必要。每个人的影评都是抒发自己的一种观影观点,一种观影感受。如果与你不同,可以和平讨论,没有必要辱骂针对。
我们自己争取来的言论自由,不要被自己以极端的自由,变成极端的不自由。
其实一年前就应该写的,但是怯懦了一年,成长了一年,如今发表,希望,为时不晚。
欢迎和平探讨,谢绝人身攻击。
鬼故事,讲完了。
想看的,爱奇艺就有哦~(是删减版,但是不影响观影。)
2018/02/05-17:05
感谢你看到最后,有幸遇见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