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想要直接跳看万历年间那一时期的明朝,将中间一部分省略,但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太监弄乱的王朝》,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太监是个极其特殊的职业和身份存在,他们如何实现从身份的卑微到权倾朝野的身份转换?他们又是如何让朱元璋和朱棣创建的大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混乱和灭亡?
出于这个原因,我阅读了明朝这些事儿第三部。
然而,读完之后,有些失望。
从题目来看,作者的重点应该指向太监,太监是如何霍乱王朝,如何乱用权利,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可从书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来看,和前两本书的风格大致类似。第一本是以朱元璋为主线,描述朱元璋创建的大明王朝,第二步部以朱棣为主线,介绍了朱棣时期大明的兴盛、繁荣,第三部虽在副标题上有所改变,但与一二部也无明显不同,只是人物主角有所变化。第三部是以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主要人物,围绕这两位皇帝展开笔力进行叙述描写。第三部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与一二部十分相似。
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时,我是除了15年前背了点历史,就再也没有看过任何历史书籍的人,作为一个历史小白,当年明月诙谐的语调,自己对历史的剖析都让我对了解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也因找到如此浅显易懂的书而感到高兴。
然而当书籍读到第三部时,却越发觉得读书没了滋味。
当年明月的写作特点,其一是诙谐有趣,第二就是针对史实资料,用极其直白简单的话语对事物、人物进行了分析理解。书中多以几个重点人物,重点事件为主线,对英雄人物进行歌颂,对奸佞小人进行痛斥。也许为了让文章更加容易阅读,当年明月很多部分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歌颂或痛斥,注重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历史的解说,但由于在解说过程中主观意识过重,重于评价,而对史实列举较少,总让人有种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感觉。
就像我们在和别人聊天,别人只是一味的告诉我们:“自己有一幅画特别美,超级美,简直是栩栩如生。”主人对画的评价极高。可是这幅画到底有多美,我们能够想象出来吗吗?恐怕不能。你总说画特别美,到底美在哪里,美成什么样子?美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与其说这个画有多美多美,倒不如直接将画展示给对方,让对方自己去体会,各种滋味自有人知。
在《明朝这些事儿》中,与其直接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倒不如讲事实列出,让读者自己体会。
当然在枯燥的历史书籍中,加入自己对历史、对人物的看法有利于读者进行理解,但过于进行情绪的渲染,反而像嚼别人吃过的馒头——没了滋味。
社会历史自是复杂,但说简单点,不过是朝代的更替,打打杀杀,休养生息那些事,每个国家都会有让人敬仰的英雄,每个国家也都有让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如果每本书都是一样的读书感受,那恐怕读着读着就味同爵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