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深感父母与子女的高学历才是能平等沟通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跟我妈说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很多价值观的东西,她除了听不懂之外,就会说我神经病。
当一个人素养较低的时候,他表达不满只能靠贬低对方,如果对话双方没有平等的尊重,那这个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
其实从小我妈就会对我用“妈妈没怎么上过学…”或者“妈妈不懂…”的句式,我从未因此而看不起她,只是当她把自己的不足当成优势的时候,会引起我的反感。
因为一个人的不足,应该是让自己提升、不断变更好的动力,我妈却把这点当作炫耀的资本。她觉得,从小山村出来,能在北京安家落户、生活富足,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并且她把出身形容得越贫贱,对比出现在的成就就越高,所以她才反复强调自己小学没毕业,以彰显自己多么成功。
让我反感的点是,如果把这种反差当做对自己的肯定与鼓励,那还好,可言语中透露出已到达人生巅峰的那种满足,就让人觉得太自以为是了。
或许是我总是很自卑,所以不能感受到肯定自己时的这种满足感,我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谦逊,什么成就都不值得让自己炫耀,因为总有人在这一点上做得比你好。
也或许是读书多了,眼界大了,能看到更多优秀的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可我妈的世界不是这样,他们虽没读过书,却也已经看过世界了,他们已经达到了当年看到的优秀的人的水平,人到中年,或许自我满足的门槛不低一些,日子就没法儿再继续了。
但让我仍很介意的是,他们看过世界了却还学不会尊重。我很能理解他们老了,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很充实和富足,可他们还要求你一个成长在不同环境里的人,也把他们的幸福标准作为标准。
可能这与父母子女的关系联系不大,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妈或许就是那种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不接受别人的价值观的人,其实这不就是年轻的我吗?从她身上看到的介意的点,在我身上尽力避免就好。
当年《目送》里的话风靡一时,“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但其实,父母目送的可能是我们的逃离,“不必追”也可能是“不想被追”,父母子女间不一定都是要有羁绊的,像《亲爱的安德烈》里一位读者来信说:“当我想给儿子提出什么建议或指导时,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过你的人生,我过我的。”
学历、经历的差异必定会导致沟通可能会无法对接,只是我可以接受,而父母不行,从他们希望我变得更优秀的时候起,就注定了我们之间会有无法逾越的鸿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