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翻译研究》阅读笔记(二)继续在余光中的读后感里打转

《翻译研究》阅读笔记(二)继续在余光中的读后感里打转

作者: nana7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10:09 被阅读100次
    送你一杯咖啡,半日阅读时光

    《翻译研究》之为文章病院,诊治的对象,不但是译文,也包括中文创作,尤其是饱受“恶性西化”影响的作品。从文学史看来,不但创作影响翻译,翻译也反作用于创作。

    译文体诚然是一种特殊文体,但毕竟是一种文体,无论有多碍手碍脚,在基本的要求上,仍应具备散文常有的美德。因此,要谈翻译的原理,不可能不涉及创作。也因此,由一位精通外文的作家来谈翻译,当然比不是作家的译者更具权威。

    文章曾有“化境”、“醇境”之说,译笔精进之后,当然也能臻于此等境界。妙译有赖才学和两种语文上醇厚的修养,虽然应该鼓励,但是无法传授。同时,妙译只能寄望于少数译家,一般译者能做到不错,甚至少错的“稳境”,已经功德无量了。

    精妙之上,靠天赋。有天赋又勤奋才能做到。普通人,能达到不错、少错、译笔稳定,已经可以偷笑了。才能这种东西,真不是刻苦就能有的。

    思果先生的低调,只是针对“恶性西化”或“畸形欧化”而发。“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疵境”,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非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分子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致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分子修改疵译,十之七八是在改中文作文。

    哈哈,“改中文作文”。让我想起了曾经给小朋友们“改”毕业论文摘要的经历:先看一遍英文摘要——完全看不懂,数年前的机器翻译水平大概都比这好点儿;再看一遍中文原文——告诉我你的语文老师是谁,我保证不拍死他/她!于是,通读论文,根据论文给他们重写中文摘要,再翻译成英文。心累,真·心累。就算是理工科,基本的表达能力要有啊!不然你怎么把你的奇思妙想传遍全世界?

    百年前重文轻理让中国科学落后世界几百年,几十年前重理轻文让未来科学家们有口难言。就不能平衡点儿么?每次都是矫枉过正,再修,再过正。谁tm说的矫枉必须过正啊?谁规定的“必须”嘛?神经病一样的“左,右,左”来回折腾。

    事实上,英文里很多字都没有现成的中文可以对译,而一句英文再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删去徒乱文意的虚字冗词,填满文法或语气上的漏洞,甚至要大动手术,调整文词的次序。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戒条,应是指文意,而非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

    此处容我放空远眺一下。刀斧不可乱动,增删需对文章涉及的知识背景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进行。尤其科学论文,句子往往又长又复杂,各种从句嵌套,你觉得是虚字冗词的地方,没准儿正是原作者要强调的科学创新点;你理解的副词或形容词顺序不对,没准儿恰恰是原作者的特意安排。

    有时候,一篇科技文章,读到最后才幡然醒悟其中某个词或者某个词序的真正含义。碎片化快速阅读时代,断章取义现象太普遍了,心急的译者很容易就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随意修改了原作者的意思还自认是对原文的“补完”。懂行之人一看就会觉得译得简直牛头不对马嘴。

    行业划分越来越细的现代,隔行如隔山的感受越发深刻,所以,细分专业的译者在翻译市场上其实更受欢迎。毕竟,翻译专业出身的未必能弄懂量子物理,但量子物理专业出身的,只需中英文表达能力及格,稍加训练便可从事这一专业的翻译工作。

    64页,“单数与复数”一项下,作者为日渐蔓延的西化复数“们”字开刀,特别举了下面几个病例:

    土人们都围过来了。
    女性们的服装每年都有新的花样。
    童子军们的座右铭是日行一善。
    医生们一致认为他已经康复了。

    我不说话,我只笑笑。当英文的逻辑精确撞上中文的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西化还是‘说人话’,读者会做出判断。

    137页“用名词代动词”项下,作者的手术刀挥向另一种病症。欧化分子有现成的动词不用,偏爱就英文语法,绕着圈子把话拆开来说。例如“奋斗了五年”不说,要说成“做了五年的奋斗”。“大加改革”不说,要说成“作重大改革”。“私下和他谈了一次”要说成“和他做了一次私下谈话”。“劝她”要说成“对她进行劝告”。“航行”要说成“从事一次航行。”

    噗。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浓浓的西风气息如今已弥漫文坛,科技写作领域尤其如此。自个文儿中似乎也有这种倾向,比如“进行xx”这种句式。想要避免此种情况,恐怕还是得多多修炼中文内功,积累了庞大语料库,才有可能从万千言中选中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3/5/2017 9:35:41 AM

    167页,“代名词”项下,中译另一危机:“They are good questions, because they call for thought-provoking answers.”若译成“它们是好的问题,因为它们需要对方做出激发思想的回答”,真再忠于原文也没有了,也不错:就是读者不知道那两个‘它们’是谁。如果有这样的意思要表达,而表达的人又没有看到英文,中国人会这样说:“这些问题问得好,要回答就要好好动一下脑筋(思考一番)。”这样的翻译才是活的译句,不是死的译字,才是变通,不是向英文投降。

    东西方思维模式本就差别巨大,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自然从根本结构上就迥异。生搬硬套字字对译,那是机器翻译都不屑于干的事儿。

    185页,作者讨论标点符号时说:“中英文标点最大不同点之一就是英文的逗点用得比中文少,因此把英文译成中文,不得不略加一些逗点。”只有真正的行家才会注意到这一点。我不妨补充一句:英文用逗点是为了文法,中文用逗点是为了文气。

    文气,文气,文气。重要事情说三遍。英文文法分明,不用逗点也能理顺句子意思,而且各种从句、引导词也就自然分割了句意,产生了停顿。要是罔顾中文逗点的文气作用而照搬英文标点,一句话六七十个字没一个标点,“气短”不死你~

    顺带一句:翻译新手常犯错误之一就是标点的使用。自己以前也这样,一大长句翻下来,语法没毛病,就是读不下去,不像人话……字幕组长可乐大神常常甩着小皮鞭敲打各位翻译的话就是:“说!人!话!”深以为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翻译研究》阅读笔记(二)继续在余光中的读后感里打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ys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