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啃读第8节“关于获取知识”。
在这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交接点”的概念,谈到一种做法:通过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知识仓库的“清点”来获取知识。
在其他书中也出现类似的建议,比如“学而时习之”,比如构筑知识清单,比如对所学知识进行复盘。
万法归一,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本书中观点:
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能调动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教会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让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
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这其实就是活学活用,让知识变成活的,能从0到1,从1到2、3、4……,远非死记硬背之后的教个啥就是啥。
怎样做到呢?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触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疑问在他的面前展现出来。
这种展现其实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孩子们对五的分解,不能仅停留在5能分成1和4,2和3,而是让孩子们在实际事物或者活动甚至游戏中看到、触摸到,5个苹果,找4个孩子、5个孩子、6个孩子来分,5个孩子分的时候有多少种分法?4个孩子有剩余,6个孩子不够分……这样孩子们会对数字5,从抽象具化的实际生活中来。比如孩子们用数形结合法、用画图法,都能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到实际生活运用中来。
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中,如果能产生疑问,就善莫大焉。
产生疑问处,正是帮助孩子们找出的交接点,这些交接点往往是因果联系出现挂钩的,刚开始不易察觉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0619d0fb406bedb4.jpg)
这些交接点,正是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的所在。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必须讲,哪些东西讲一部分留一部分。那些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的一段“引火线”。
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满堂灌”要不得,为什么说“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所有东西都让教师讲了,学生只管被动的听就行了,那么学生的能力怎么才能得到锻炼?学生永远处在“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这样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中,离开了课堂,离开了老师,遇到稍微变动的新情境,如何能主动应付、自动解决?
原来如此!
到底哪些东西留着不讲,往往取决于具体学科、具体教材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
这一点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毕竟课堂只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还得以教师为引导。教师的引导性如何落实?哪些东西讲,哪些东西不讲,就是一种引导作用。
学生已经明白的,当然不用讲,纯粹是浪费双方的时间精力;学生正处于是而非的地方,及时打住,不要讲,给孩子们深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完全无感的,当然得讲,还得讲透彻,以便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带他们进入又一层殿堂。
这种用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
一定要捕捉到孩子们意识仓库中的空白处、断线处,及时进行补充讲解,帮助他们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称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叫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只是仓库的“清点”。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确实是为人师者的枕边书,是一本如何做教师的圣经,他会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做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