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从《论语》中读出教育智慧,汲取力量。
一、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是对我国教育教学的重大贡献之一,现在已经被一线老师们普遍使用。
二、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有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学和思相互结合的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而不能偏废于一隅,学而不思,只会落得个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结局。思而不学,同样会陷入空想的结局。所以,只有让学和思结合,才可以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的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三、质疑创新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一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蠢。”孔子不满意那种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他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能够有所创造和发挥。做老师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
四、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加强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干,应博学多识,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方面。他认为,教育就应该全面育人,使学生受到多个方面的熏陶。这和当今教育的“全面发展”观是吻合的。一个高素质的人是应该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能全面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幸福和终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因材施教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然,每一个人的智力也有高下不同,孔子是承认这种现实的。什么样的才智对学生就提出什么样的教学要求,这就是对我国教育具有深远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实我们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成为高科技人才,但现实却逼着我们不得不对所有的孩子进行知识训练,虽然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效果微乎其微,但迫于压力,还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六、环境影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我们现在一直强调,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结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同样关注环境对一个人学习,品德等方面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是一样的。作为教育者,不可忽视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品格甚至对学习态度的深刻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说明,孟子的母亲三次迁走自己的居所,就是要让孟子不要受到坏的社会风气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品味经典,且读且思,启迪心灵,指引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