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开车送爸爸和奶奶去南站。
回老家。
奶奶这趟来南京待了有十几天,算是很不简单了,要不是为了看病的话,能待上三天都算很好的了。
奶奶见手抖症状缓解很多后,在南京一刻都待不上去了,吵着闹着要回家。
这点我很理解。
城市里的房子于老人而言就是笼子,和老家完全不一样。
在老家想出去走走的话,大门一开就走出去了,但是在城里呢,你得先开门,打开电梯,坐电梯下去后才能出去走走。
虽然就多了开电梯这一个程序,但是对老人而言仿佛多了一堵墙,把出去的门堵的严严实实的。
奶奶这趟南京行算是她去过最远的一个城市了,算是接触现代化最多的一次,由于之前她很少坐电梯,所以她不懂得如何去坐电梯,就算你教她怎么来坐电梯了,当她一个人坐的时候还是会很害怕,可能一慌张,又不知道该如何坐了。
所以呢,索性不坐,除非有其他人陪同。
一旦增加一个需要其他人陪同这个条件呢,那性质就不再一样了,于奶奶而言就不再自由了,虽然我们很乐意每次陪同她下去,但是在她心里却始终有个“疙瘩“存在,这个”疙瘩“在奶奶的内心里不断地驱使着她离开城市。
所以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送奶奶回老家吧。
在南京的确很热闹,几代人在一起,每次吃饭都是好几口子,但这种状态不能是常态,这种状态一年有个一次两次就很好了。
常态是什么?
独身。
只有独身才能安静下来,而只有安静下来才能心生智慧,无牵无挂,无所顾忌。
其实,更现实一点的说,人的一生,最终的归宿还是自己。
这次,和奶奶长时间住在一起,我发现了奶奶的一些变化,就是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这几年独身的变化,这种变化只有老人才有,因为只有到了那个年纪那个阶段才能有那种感受那种气质,这种气质是我们再怎么学也学不来的。
我觉得,孝的最高境界是顺,一切顺从着长者,而顺的最高境界呢,就是尊重,尊重老人的一切,哪怕明显是错的事情,但只要老人愿意,那就是对的。
这次呢,我还有一个感悟,就是奶奶这趟第一次来城里,我们总想着带奶奶四处转转,看看这大千世界,也的确带奶奶去看过,刚来没几天就去夫子庙转了转。
但转完之后我发现不对,我们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种做法只是建立在我们想带奶奶去转转的前提里,而不是奶奶自己想去转转。
这大千世界对于奶奶而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高楼大厦再高,于奶奶而言只是砖瓦混凝土,她们老一辈是看不懂这砖瓦混凝土背后的东西的,在看不懂的情况下只会感觉晕头转向、光线刺眼。
小树还可以四处修剪修剪让它长得更好,但你有见过谁这样去折腾老树吗?
我们可能会觉得奶奶这辈子很可惜,很多地方没有去过,很多新鲜事物没有感受过,一辈子只能待在村里,村子里,就是她的一生。
而这些,又是绝大多数老一辈的真实写照。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也有很多人会觉得我们很可惜,比如马云,他看我们是怎样的?
瞅瞅,这么大了怎么还没出过国?
瞅瞅,这么大了,怎么思考问题还这么幼稚?
瞅瞅,这么大了,怎么连这个都没有见过,连那个都没尝过?
这就是社会上的一种鄙视链,一级一级,一级又一级。
所以,在我们还有机会折腾的时候,还是要一往无前的去折腾。
否则,哪怕你再怎么折腾,都不再能泛起一点涟漪。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