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 破 冰
《大乘起信论》里一句名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指我们的念头和身体能够改变环境,反之亦然。
佛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心念一转,一切开始不同。接下来,和二圣的相处,逐渐相安无事,继而有了一些温馨和谐的氛围。
早上,我会放上《心经》《大悲咒》《六字真言》等佛歌(晚上一直在重复播放,高能量的佛音可以把家里一些不好的能量清除一下),泡上茶,拿出零食,二圣边吃边喝茶边听佛曲,一般会有如下对话:
母后:活着真没意思,真想走了,我走了你们就都高兴了。
我:你怎么能死!你死了我会悲痛欲绝的!你妈陪你到92岁才走,你想让我妈七十多岁就走,你太自私了!呜呜······。
母后满意的叹了一口气。
接着来。
母后:我当了25年校长,有什么用?现在不也老了,还不如早点走了。
我:你当了25年校长,桃李满天下啊,那么多学生都爱你,尊敬你。国家还给你那么高的退休工资,你多活一天就多赚一天,好好活吧。
母后矫情的抱怨一句:要钱有啥用。(对她当然没有用,所有的消费全由我哥和我妹承包了。)接着说:我这辈子倒霉了,嫁了这么个男人,一辈子都没和我说过一句话(她的很多时间都是一辈子)。当年给我介绍了好几个大学生,人家都愿意我,我都没同意,都怪我妈给我介绍了他,把我一辈子都害了,后悔死了!
我:······
我真的不知该说什么了。人最难得是贵有自知之明啊!活到七十多岁活不明白,自恋如母后,我也是醉了。
相反,父皇容易相处的多,他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一家人在一起时,大家所有的重点似乎都在围绕如何让母后开心,以她为中心。母后每年的生日是万万不能忘记的,而父皇的生日常常过了才想起来。无论谈到什么话题,母后总能扯到自己身上,让大家的关注点转向她。如果偏离了这个话题,她会用行为让气氛会变得凝重而尴尬甚至不欢而散。在前几年父皇还清醒的时候,我很想多听他谈谈自己当年在新疆,喀喇昆仑山,以及中俄战争的经历,那是真正的出生入死。我只是偶尔听他只言片语的提到,对那么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就那么轻描淡写。我希望能更多的了解父皇和他的经历,记录下来,做为我将来宝贵的题材,也让他多回忆过去,延缓大脑的老化。这样的机会很有限,往往在我们谈兴正浓时,被母后不屑一顾的一句:“如果不是我当年让他去当兵,他能有今天,连小学都没有上完······”所打断。现在父皇除了记得年轻时打篮球(他现在还说自己每天打篮球),连新疆都不记得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故事,也成为我的一个遗憾。
父皇在失忆之后,变得更容易快乐,即使面对母后一些在外人听来恶毒的抱怨和指责,他也不在意。他把除母后之外的所有人全当成外人,也只认识他老婆。别人为他做一点点事,他就非常开心,非常感谢。父皇或许是有慧根的人,我给他放佛曲,他很喜欢听,也愿意学。我教他唱心经,他说好听,就那么笑眯眯的看着我,我唱一句,他唱一句,很开心。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我印象中他清醒时都没有这么单纯的看着我笑过,感觉好幸福,好爱父皇,我感觉爱的能量在我们之间流动,许久以来的隔阂一点点在融化消失。还好,这一世成为父女,我们不留遗憾。
今天母后再一次说要去死的时候,我没有反感,而是深深的心疼她,她身体的痛的确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我们还没有老过,无法切实理解老苦有多苦,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我外婆90岁的时候经常感叹:人老了就是不中用,看见活干不了。年轻时能享受不如老了不受苦。年轻时创造福报,积累福报,不浪费福报,或许能让人少一些老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