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向山,或向海,或走向原野。
《冈仁波齐》提供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这部电影在推介时被标记为“剧情片”,但是我更认同“纪录片”。对于有关朝圣者的观察,《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可能是走得最近的一部。
好的纪录片从来不会以贸然的方式介入被记录的生活,而是像空气一样在被观察和记录的生活中存在着。这一点类似“观棋不语真君子”的淡然。任何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是需要被尊重的。
我所关注的是在电影中展示的那条迈向“冈仁波齐山"的路径。即便在这条路的两边,许多人的朝圣之旅会随时在路边戛然而止,却不会阻滞后继者的探访和前行。有人不厌其烦的探究在朝圣之路上的信仰问题。我宁可说这是这一群人的生活的常态和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迈向神山不仅仅是内心的渴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他们的祖辈也曾是这样一步一长跪的走向神山的。在那座神山中,隐藏着他们所信赖的种种。
对于这一条朝圣之旅而言,用坚持、坚韧的这样的词语是属于无知的解读。我更愿意用”坚忍“这个词来猜测他们的信仰。去过高原的人才会知道高原不属于江南,那里从远古到现代,以致未来,都是属于苦寒之地。在那里生活下去需要的物质相对来讲不会是难题,可是那里还有人啊!在辽阔的高原上,在恶略的自然环境之中生息繁衍,单凭人的力量是无法维持的。如果人可以在那里顺利的活下来,一定还有别的什么力量看护与加持。而这正是那里的人对天地所抱有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世代相传。
个人的生活经验与见识一定与自然环境是相关的。不过超越自然环境的界限。而那里的人深深知道,在自然环境的边界处到底存在着什么。“冈仁波齐山”就像一个标志一样,作为确定的边界的记号。每一个人都应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报以最大的敬畏,因为正是这个环境的馈赠才能让我们得以存活。而针对”冈仁波齐山”的朝圣之旅应该是酬谢之旅。而这种酬谢采用了最朴素的方式而已。
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酬谢关系,不过是将“冈仁波齐山”作为一个对象。在高原上这座山显然太过于醒目和突出了。这一观点同样与自然塑造有关。这些内容与现代意义上的“登山”和“征服”毫无关系。相比“山就在那里,它不过来我就过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给予和回赠的平等关系。而这种关系逐渐演变成为信仰,并用宗教和信仰做了多层次的丰富。
对于电影中展现的“朝圣之旅”。多踩出去的一步,路上的一只小虫,每次停留是呢喃唱经声,都是信仰的组成部分。这些信仰成为在高原生活坚实的内心基础,也是抵抗艰苦生活的最好的舒缓方式。而这些也是“朝圣之旅”这条路上附加表达的内容之一。
世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你的,不过是其中一种。正如在现代的文明中,对于每一种文明我认识到是独一无二的。在《冈仁波齐》这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一点背景音乐,乃是因为山,自有无尽回响。《冈仁波齐》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它展示的那些,而在于在黑暗中观影的观众被激发出来的情感。这部电影如同一个标尺,它本身并不评价什么,只是为前来测量者提供一个参照和参考。
在这朝圣的路上有一首歌,人人都会唱: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