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富比的早餐》最后一篇拆书稿。终于要为这本艺术词典画上句号了。
全书分为五章,在前两章的内容里,胡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他眼中纯粹的西方艺术生态,之后慢慢从历史的长空里过渡,将粘贴在漫天繁星的画作沉淀到现实的列土中。
最后一章更是为我们解惑了“艺术在商业世界中如何求生”这一实际问题。在整个阅读过程,虽然倍感难啃,但最后还是收获了了。
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最通俗也是最有助于我们理解的人物莫过于掀起狂热“莫兰迪”风的豆瓣女神晚晚了。
在此让我们借由3个问题去理解胡克所说的商业世界求生法则(也就是最后一章的内容):
晚晚凭什么能成为艺术策展人?
为什么晚晚会被黑的这么惨?
晚晚和其丈夫林翰真的合适吗?
晚晚凭什么能成为艺术策展人
在这个问题上,是值得先为祖国抬起一波我们骄傲的小胸膛。
得益于祖国各个维度的竞争实力大涨,对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而言,小众纪录片不再是他们与艺术世界唯一的联系。
由于新兴市场的竞购实力不断上涨,提高了对西方艺术品的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世界也是在真正实现全球化,类似的国家除了中国,还有东南亚、印度、中东、俄罗斯以及巴西等。
当彼端大陆已经从迷雾中渐露头角,通往那片应许之地最好的栈道就是商道。而这条道非“艺术专家”才能做引路人。
艺术专家有很多种,行家、评论家、历史学家、策展人、交易商。
在《不止于她》的采访中,晚晚曾说自己做策展人是天赋所致。
众多豆瓣红人中,为什么只有晚晚成功上岸?
最开始当节目播出时,这句话还遭到不少网友诟病,认为任何人只要有个像林翰一样经济优渥的丈夫,都能当上策展人。
但实话说,还真未必。因为在这一点上,晚晚还真的一点都没说错。因为不止策展人,包括其他艺术专家在内,想从事这份工作,必需的一样东西就是天分。
而这种天分,换句话说就是能把艺术难以衡量的价值转化为市场流通的货币价值的“商业眼光”,具体而言,就是你要有一种井然有序又博闻强识的优质视觉记忆、对艺术品质的灵敏嗅觉以及辨认不同艺术家在画布上涂画“笔迹”的相关能力。
通俗理解,我觉得可以用福尔摩斯的记忆宫殿去想象。比如说当你在一个博物馆或者画廊里,看到一幅画,能否根据眼前这幅画的“笔迹”或者其他“蛛丝马迹”立即判断出和长廊拐角某一幅画出自同一人之手。
且通过对这幅画的观察,是否能够预言这幅艺术品的高度。由谁创作还是仅仅来自某工作室、是一幅晚期复制品或者模仿画。如果由艺术家本人创作,这幅画的品质屈居中庸还是实属上乘,它会卖的有多好?
而这既是一种天分也是一种专业能力。晚晚做的如何,我觉得从她做的事情的结果上,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策展人很多,但不是每个策展人都能做到跨圈子“营业”。
这是我们从晚晚的职业身份角度思考的结论。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她数次举办的艺术展览来看,我们又能发现什么呢?
就拿最近在木木美术馆举办的大卫霍克尼作品展来说,其实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型借展,就是一次蔚为壮观的临时展览,通常在展的都是一些已经过世的大艺术家的作品。
不得不说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极富意义的先锋展览。对展出作品的物主而言,举办一场这样的展览会带来很多独特的益处:为作品添加名望,提高作品未来出售的价码。
最重要的是,木木美术馆能被借予作品进行展览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殊荣的事情。从侧面来看也可以说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木木美术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一种肯定,或者说鼓励性肯定。
因为从追回国家遗留在海外国宝级文物克牧尔石窟壁画,到不断的收回隋晚唐初的俑人、东魏-隋兽、商周时期的玉兔等国家文化遗产,木木美术馆一直努力走在专业的路上。
林翰和晚晚两个人一直在用个人的财力的努力做着一些从艺术层面提升中国国力和品牌性的事。
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仅是一个展览而已,如何谈的上努力。但也就是一个展览而已,如何谈的上容易。
因为某些公共或私藏的顶级艺术品往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解构的一部分。为了防止它们的输出和流失,这些瑰宝需要被保护,并免于进入市场完全自由竞争。
因此一旦某些国家的权威博物馆或者展馆准备举办保存在其他国家的大艺术家的作品时,拥有藏品的国家往往会谨而慎之。有的甚至会故意拖延放出关的时间,能拖到6到10个月。也有的会直接拒绝,即便同意了连运输为了保险起见都会分几架专机分批运送。
更何况很多藏品其实并不是只收藏于一个国家或私人手里,往往想要展出像大卫霍克尼这样的个人展,要动用的人物财力可能是非常多且非常麻烦的,东奔西走出入境各个国家,与权威机构交涉谈妥相关事宜真的不易。毕竟不是每个国家/收藏家都那么好说话,愿意出借自己的藏品。
所以大卫霍克尼个人作品展能在中国展览,真的是一大重要印记。且经手木木美术馆,这于馆于国还是于作品,都是一个确立品牌性的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晚晚还可以称得上是有做艺术品交易商的潜质。
为什么晚晚会被黑的这么惨?
用《狂热分子》一书中的一句话回答,就是“人们信仰的往往都是自己不理解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国人美育水准偏低,艺术在通识教育中始终并未普及到群体中。对艺术的不了解让艺术因神秘性被扣上了神圣的光芒,也就有了“幻想”颠覆为“认知”的一刻。
“文化高雅”本就是让人极度想要拥有的东西,如今成为艺术的代言词。而晚晚作为拉近大众与艺术距离的桥梁,本身做的已经够好。
比如致力深耕于塑造一种文化领域的现代形象,除了具备中国其他传统博物馆的历史性,还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无论是因为晚晚个人还是作品本身魅力,参观人数就是衡量公共画廊成功性的最直观方式。
而让晚晚备受攻击不是她本身,而是她的“平庸性”。
她的平庸性让人们看到了“模仿艺术的自然”,用现代语言来说我个人觉得是可以理解为她的带物能力。比如晚晚风同款穿搭、同款妆法、同款各种物品,她带火了“莫兰迪”,以至于让我们面对所见之物,如何看到它们如何形容它们,都能想起通过她影响我们至深的“乔治莫兰迪”。
她的平庸性让她把自己活成了艺术品或者说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家,并时刻展览于大众面前。对于艺术家来说,展览是职业生涯的必要部分同时也是煎熬的部分。这其中是蕴含着一种极大压力的,展览意味着曝光,自我暴露自我揭示自我展览就是相当于交给大众一个放大镜。
她的平庸性就在于她最开始走红的方式是通过豆瓣女神这一身份,而这个身份无异于其他人是由独特的穿搭技巧夺人眼球,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幸运。在中国传统守旧派的观念里,这种叫做“以色示人”,不讨好。而在中国现代“精英”观念里,没有作品没有成绩就代表没有业务能力,难以服人。在国内,又恰好是这两类人占据了大部分中产阶级。
她的平庸性就在于她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真实的人。国人眼里的艺术是纯粹的、不食烟火的,甚至讽刺点说看不懂看不明白的艺术才是最高境界。而与之相配的守着艺术大门的领路童子也该如此。但当人们发现作为童子的晚晚却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人们就接受不了了。
于是既然不了解艺术,没法攻击。那就攻击她好了,从学历、长相、身材、经历到婚姻,希望借此可以通过拉低她来拉低艺术的价值来掩盖自己知之甚少的窘迫。
其实,换做任何人在她那个位置上,都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没有完美的人能配的起人们幻想中的“艺术圣地”。
想让幻想中的东西合理化是“理解”最大的障碍。
可以这么说,晚晚的出现既是发自互联网时代的偶然性,又是发自她个人的必然性。
而我在此想另提一点的就是关于美育。我是很为这个感到悲哀,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听话、守纪律”,当追求同一性的习惯变为本能后,很多人的灵性、自信、独特性和对美对自我的欣赏就像“劣币驱逐良币”一样从自我中被驱逐出去。性压抑也好,穿衣自由也好,在我看来,更多是长期缺乏美育造成的本能压抑。我不能说校服不好,毕竟对于中国人口大国来说,机制上的确便于管理。但校园生活之外呢?
晚晚和林瀚真的合适吗?
如果说晚晚是艺术的符号,无疑林瀚就是金钱的符号。
在艺术品市场中,金钱与市场有着各式各样的交集,也会创造出许多利益结合点。
我非常喜欢晚晚描述她和林瀚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话:
众多豆瓣红人中,为什么只有晚晚成功上岸?
可以这么说,没有晚晚,林瀚只是众多富商中不知名的一员。
而和晚晚在一起之后,林瀚成功的从一个暴发户形象的商人转变为艺术投资人、收藏家的身份。
如何让钱变为“老钱”,如何让钱脱离钞票本身的价值,无疑林瀚在这方面发挥了一个商人真正的经商头脑。
在艺术品市场中,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它在连续几十年拍卖中的表现;而在金融市场中,唯一考量的要素只有利率。
只要利率足够低,作为金钱安身之处的艺术品则会备受瞩目。对于有的超级富豪来说,会直接将艺术归置为不动产,因为有些艺术品的价值甚至比不动产的价值还高。但这只是从需求本身考虑。
市场能够反映需求,但并不能创造需求。而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后者显得往往更加重要。一般艺术品在重新交易前需要保存一个合理的时常,一般来说至少是5年到10年,否则艺术品作为投资将一无是处。
但在中国,投资古代文物是一桩根本不存在亏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本身就能激起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爱国主义情怀的反衬下反而会提高购回文化遗产的投资人本身的正面英雄形象。
更何况投资人若是真的对艺术有着一种痴迷的热恋,那这份价值带来的利好便可见一斑:每天欣赏作品的愉悦感以及审美情趣上的红利。
也许我们无法辨别林瀚是否真的热爱,但晚晚确是把它当作梦想。
更重要的是,艺术品代表的优越地位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从无数娱乐圈捞到油水后就迫不及待涌入艺术圈的新兴阶层就可以看出,比如导演某小刚家中那个价值2个亿的挂画真迹。
而成功晋级为收藏家的林瀚非常聪明的一点是,他深知竞拍下艺术品作为馆藏这件事对家族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将藏品置于一个让后代瞻仰的地方,这一点就足以让收藏世家的得到名正言顺的正名。
况且无论有没有后代,木木美术馆都可以既作为两个人的结晶继续传承,它既是他们的孩子也可以是传承人的见证。
所以晚晚和林瀚从这个客观维度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毕竟作为“艺术家”,愉悦的创作,需要钱才能活的下去;而投资人,愉悦的赚取财富,需要艺术才能活的更好。
而从灵魂的维度来说,我不想去讨论他们的私事,但从林瀚看晚晚的眼神,很难让人不相信林瀚是深爱他的“缪斯”的。
以上就是以我的方式理解的《苏富比的早餐》最后一章的内容。“读书破万卷”不仅仅在“万”,更重要的是在“破”,我是果果,希望我的文章能带给你收获。欢迎关注下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