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102409/ea9ec8619d802aaa.jpg)
本节开始第三单元的知识:关系的发展。在这一单元,让我们一起去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发展。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我们说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从关系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孩子生出了父母:因为如果没有孩子,怎么能自称父母呢?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文字游戏。这关系到怎么去理解人这种独特的存在。
是把人看作一个个独立的、偶尔产生联系的自我,还是把人看作完完全全的关系中的存在?
通常,我们会从个体的角度来思考自我。
我们会假设,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独立于他人的自我,这个自我决定着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相应的,这些想法和行为背后,隐藏的是我们的个性,个性决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一定是这个“自我”有问题,比如意志不坚定、情绪不稳定,甚至严重的,有心理问题。
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关系的视角来看上面的问题。
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家庭有家庭关系,工作有工作关系,就算在地铁上,旁边都是陌生人,那也是一种关系。
那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还在关系里吗?当独处的时候,那些独处的空间,由关系来界定。
比如一个人在家,家里有锁着的大门,就算有陌生人走过,也不会随意从这个门闯进来。这就是在关系中达成的共识。
一个人在家可以光着膀子,穿着短裤,想干什么干什么,看起来很自由。可是我们知道不能这样走出这道门,走到大街上去。
这也是一种关系的共识,是关系界定了独处的空间在哪里。
所以虽然是在独处,但仍然在关系里。关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第二,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跟陌生人说话时,可能会脸红害羞,而在很熟悉的朋友面前,也会玩得很嗨。
在办公室会努力工作,可是到了家里,就会往沙发上一躺,反正会有人收拾。
内向的、外向的、勤快的、懒惰的,这些都是在不同关系中的表现。
美国有个很传奇的教师,叫马尔瓦·科林斯。她在犯罪和毒品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名为“西侧预备学校”的教育机构。
来这个学校上课的,都是从公立学校里退学的,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可是,在她的教育下,这些原来的街头混混,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都好像变得聪明了。很多都考进了大学,成了律师、医生、法官、教师。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和以前学校里的批评教育不同,她就是很真诚地相信这些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不断激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教育的本质,塑造了一种新关系。关系变了,学生的表现,自然也就变了。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
设想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妈妈正大声责备儿子:“你怎么又没做家庭作业?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她的责骂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暴躁易怒的妈妈。这时电话铃响了,妈妈接起了电话,立刻满脸笑容:“是老师啊。您说要来家访,好啊,欢迎欢迎。哪里……孩子在学校里让您多费心了……”
这段对话又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热情有礼的妈妈。妈妈的表现为什么会这么不一样?不是她的个性,而是她所处的关系不同嘛。
也许你会说,妈妈对老师的反应是不是伪装的?对儿子的反应会不会更接近真实的她?是不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才更容易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吗?
从关系的视角,反映出妈妈在“亲近”和“疏远”这两种不同关系中的差异,而不是所谓“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的差异。
在这两种关系中,妈妈的表现,都是真实的。
如果你认为妈妈只是单独的偶尔的表现,那所谓长久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很多时候,那也不过是在另一段长期关系中的表现而已。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答案。
有个编辑朋友觉得自己有拖延症,来找海贤老师寻求帮助,问该怎么办?
那他为什么这么想呢?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他在编一组稿子,感觉得这组稿子很难,经常不想去动。
原来,这个稿子的作者,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他担心这个作者会反驳他的修改意见。他为什么这么担心呢?
这个作者不是很容易说话沟通的人。他一提意见,这个作者就会很生气。
从关系的视角,拖延症就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他和作者关系的产物了。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是一个你很认同,并且也很认同你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效率会很高。
反之,一个不认同的老板交代的工作,可能就表现为拖拉,不想去做。说明不是自己,而是关系,在决定会不会有拖延的情况发生。
从关系的视角看自我,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有时候,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我们头脑里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
从关系的视角来理解,在不同关系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去不同的关系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不需要再给自己贴类似“敏感内向”、“自卑”、“自信”这样的个性标签。是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现在的行为。
同样,你也不会去指责别人为什么有这么古怪的个性,而会去理解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增加了自我发展的潜力,也拓展了改变的空间。
我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自我,其实就是一种抽象化思维的产物。
我们有很多的关系,每一种关系里,都有一个自我。你把这些“自我”的个性抽象出来,就变成了你头脑中那个固有的自我。
而从关系看自我,是一种正念思维,也就是近的思维,是把每个自我,放到具体的关系中,从每一段关系,去看自我的表现。这当然会增加改变的空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