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蓑烟雨——《苏东坡传》书评
《苏东坡传》卷二摘录及简析

《苏东坡传》卷二摘录及简析

作者: 温雯二雅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17:20 被阅读11次

    作者:谢尚弦

    摘抄: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如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处贫溅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每一个革命在未得势之前,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与团结;但在既已得势,既已清除反对力量之后,则开始由内部的纷争而分裂,终至崩溃。在力图推翻别人时,人性中的精华发挥作用;在企图控制别人时,则人性中之糟粕发挥作用。 

    天下之理,戒然后有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

    *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在朋友同僚的心目中,子由为人可靠,而东坡之直言无隐,玩笑戏谑,则使人害怕。

    *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论定”。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不过有这种区别——人生是如同戏剧,但是在人生的戏剧里,最富有智慧与最精明的伶人,对于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无知。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总包含有一种无可避免的性质,只有最好的戏剧才庶乎近之。

    *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也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人有南方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东坡这位年轻的名诗人,喜爱他的朝气冲力,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襟。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

                        简析王安石变法对苏东坡的影响

    熙宁二年(1069年),一个被苏洵评价为“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怪人——王安石,手握大权,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随之颁布的政策,过于激进的手段,却使得宋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府的税收加重,税额比本钱还多,商人无利可赚;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于是,新法刚刚颁布就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的反对。“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苏东坡看到新法对人民的压迫,听到人民在官府的压迫下痛苦呻吟,当然也就坐不住了。身为史官的他,连续两次给宋神宗上谏万言书。两次奏折都是洋洋洒洒,保罗无限,雄辩滔滔,直言无隐,犹如现代报上偶尔出现的好社论文章一样,立即唤起了全国的注意。他对《青苗法》发起攻击,极力劝谏宋神宗不能以权利压迫人民,不能以威权、酷刑慑服百姓;维持御史监察制度,不能让王安石在御史台任用小人……

    屡次上书,均石沉大海,但这已经触犯了王安石一群人的利益,以苏东坡出的乡试考题《论独断》为由,王安石罢黜苏东坡,苏东坡被贬杭州。这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一次转折,也是苏东坡多变人生之开端。由于触及当权派的利益,苏东坡便被王安石以及一群小人排挤,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祸根。

    《苏东坡传》卷二摘录及简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传》卷二摘录及简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zj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