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距离”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父母和成家后的子女的最佳距离不是同居一室,而是相邻而居,保持一碗热汤从子女家端到父母家不会凉掉的距离,即“一碗汤”的距离。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
杂志上看到这句话,无疑对像我一般嫁娶异地的儿女,颇有些歉疚!离家几百公里,平日照顾不了父母,更别提送些美食给长辈品尝。
可我爸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街里街坊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家遇上麻烦事,出出主意、帮帮忙,坎儿就过了。做点好吃的,给张家端、李家送,分享特别的美味。
孩子放学回来,没带钥匙进不了家门,暂且在邻居家做完作业等家长下班。做饭着,发现没葱了,快步到邻居那儿拿点凑合先用。院子晒件衣服,晒床被子,碰巧下雨赶不回来,不用担心,热心的邻居都收到她家了……邻居超赞,需不需要,门永远敞开着。
从小在接地气的院子长大,父母提醒我们,要有礼貌,见人要打招呼。还好,我们姐俩嘴甜,“王阿姨好,章叔叔好……”哪怕一句“吃了么?”从家出院子也要和很多长辈打招呼。
刚上小学时,有次妈妈让我去商店打酱油和醋,还告诉我哪个是打酱油的瓶、醋瓶。我一手拎一个,头点着左右胳膊,嘴里“醋、酱油,醋、酱油”。哪知碰到了邻居伯伯,跟他打招呼开了岔。他问我,哪个是装醋的?哪个是装酱油的?顿时傻眼了。跑回去再问了遍。可又遇到夏阿姨,完了,刚到商店就又忘了。老板闻了瓶口,就给我各打了一斤。那时候,傻的竟不知醋酸。
院子的公共区域、不用说,每天都有人打扫。怎么玩耍都是小孩活动区域,大人聊天纳凉的聚集地。
我刚成家,不知道怎么做邻居。
房子装修的时候,又要上班,想早一天结束。中午也不停,电钻轰轰工作。楼下邻居找上来,建议我们早晚弄有声响的部分,他宝宝才几个月,要休息。寒暄说了小区配套,问了买房的过程。
邻居不错,我们也调整装修时间。后来,上上下下出入,多了微笑、有了交流。
对门的邻居,年纪偏大。发现朱姓男邻居每周清扫楼道后,但凡周末有时间,我也擦擦扶手、扫扫楼梯。我们住顶楼两家商量又在楼层装了防盗拉门,不是有多少贵重财物,就是图个安宁清静。
来往多了,女邻居有次造访我家,将家中老人赡养、房产分配不公之事聊给武先森听,竟然以为他是律师,希望得到法律帮助!
前两年有孩子,换了大点房子。赶上丫头说话才利索,小区、电梯里“你好!××!再见,××!到我家去玩吧?××!”凭借丫头大方礼貌的招呼,很快也和邻里之间熟悉起来,在小区微信群中厮混。
我家入户门口挨邻居家的公共地板,除了保洁,隔壁奶奶也经常拖的一尘不染。门口放袋垃圾,出门提的时候,已经被邻居不知啥时捎带扔下楼了。
雷锋不能让邻居总当,心照不宣也干点利人利己的小事。
女儿在公园交的朋友多了,碰上合适的家长。邀请到家里一起做饭、一起过圣诞节、一起玩耍……都是“一碗汤的距离”,高高的单元房,也阻隔不了邻居间和睦友善的交往。家里做得适合孩子吃的食物、老家带来的蔬菜、特别的玩具、有意思的书……大人和小孩在相互分享中感受到了简单质朴的邻里欢乐。
我码字的时候,邻居发来微信说,小区“纳凉会”要开始了,都问候你们娘俩呢!
呵呵,一碗汤的距离,暖暖的!
end
还想什么呢?妈妈等你回家吃饭呢?
用心记录那些妈妈做的传统美食,我是Honey开心!长不大的女儿,开心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