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第140期历史人物,又到秦岭一白的胡说时间了。
从前几年的中产焦虑,到最近流行的底层躺平。光阴波澜不惊的照常流逝,光景却被人心翻搅得此起彼伏。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从八年十年扩展至百年千年。无论横向或纵向比较,都是极为罕见的繁华富庶时代。
如果再纳入其他物种,从不断灭绝的品类到屠宰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它们的空间悉数转移到人类身上。
外在利好已经近乎失衡,内在心神却好像更加躁动。撕开外衣审视内核,或许会看到被科技放大的人性。
秦岭一白纯属胡说,有兴趣的朋友权当胡看吧。
动物世界,好像集体遵守某种约定。
天上飞的到水里游的,山里跑得再到土里钻的。幼崽们勉强能够生活自理,便会被父母赶出巢穴或地盘。
哺育的时候极力护崽,训练捕食能力时做足表率。这个过程结束后就会分离,仿佛只是为了基因的延续。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小老虎离家数年与母虎相遇,它们依然能分辨出气味,却互相躲避并没有打照面。
摄像机只能捕捉行为,永远无法分析出心理活动。它们是完全凭借本能生存,还是多少拥有些自主神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意义通常盖过研究成果。宗教和鸡汤界喜欢这类话题,因为自带似明非明的朦胧感。
大音希声的自然行为,被赋予人为视角的主观感受。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大概是最为朴素的文化雏形。
道家有熊径鸟申等四十多种导引养生法,佛家在理论范畴的突破更加圆融,演化出胎卵湿化的六道四生。
唯人最贵,唯人最灵。
横看竖看,人都不太像地球物种。
有位网友添加秦岭一白,说自己是搞考古研究的,很多机密不能对外提及,却又说我们生活在培养皿里。
本着理工科思维定势,对过于玄幻的话题没有兴趣。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结果连一丁点的实效都没有。
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类似衣冠禽兽的国骂。这种区别缩小点来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潜在落差。
只有物种基因的延续,每一代都散碎到靠本能生存。赋予文化的传承积累,代代推进的力量会异常强大。
道分阴阳,文化是超级燃料,也是终极束缚。
春秋时期的诸子先贤,从自然界中挖掘出百家文化。经由各个朝代打补丁,某些沦落为当作厕纸都嫌硬。
凡能引起共鸣的文化,填充人心之后可以凝聚人力。无数人力汇聚生产力,大幅拉升过程中堆起金字塔。
某些站上塔尖的人,见识到文化和物质互相转化,如果两者之间趋向后者,逐渐变成所谓的学阀和专权。
大型组织,好像很难逃出这个怪圈。
日不过三餐,夜不过六尺。
按照最简单的算法,普通人的劳作足以承担消耗。但是历史上开仓放粮,农夫们还要对皇帝感恩戴德。
要论犀利毒辣程度,两千年前的韩非绝对是顶流。别看人家说话磕磕巴巴,写起文章动不动扎透人性。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文化衍生出精神思想,物质划分出贫富贵贱。两者结合再用权力加以巩固,形成难以撼动的超级金字塔。
这是组织的天花板,朝代兴替也无法破解的局。就像老鸟将小鸟推出巢穴,情感在道法面前苍白无力。
彪悍至极的朱元璋,惩贪治污的手腕亘古未闻,在自家儿孙的福利问题上,唯恐赡养费太少而不够花。
这是历史斗争的根源,同样是治隆唐宋的动力源。普罗大众的祖祖辈辈们,注定身处其中而难以逃脱。
人性有明暗两面,投射进组织会变成清流和污浊。痛并快乐的世道规则下,我们真正应该尊敬三类人。
拨开思想迷雾的贤人、提升生产技术的匠人、不计自我得失的吹哨人。
焦虑也好,躺平也罢,时光不会为此停留片刻。
千百年来的世道规则,个体生命显得脆弱而短暂。如果扩展到自然和宇宙,整个人类组织如沧海一粟。
银河系里的蓝色星球,人类是最晚出现的物种,历经小冰河期和朝代轮替,互相攻伐仿佛更像是常态。
人生七十古来稀,十年少小,十年老弱,再加上刮风下雨,三灾六病,人这辈子真正能拥有多少时光?
我们会遇到各种坎坷,时运不济或诸般委屈愤懑,只有一步步地开悟启智,未来离开时才会少些遗憾。
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物,承受的压力几乎难以想象。我们和他们的处境相比,绝大部分只能叫鸡毛蒜皮。
正是坚定的信念,让他们在泥潭里绽放光芒。
郝经:扣押十六年,初心不改。
罗隐:落榜十几次,愤而著书。
宗悫:立志乘风破浪,纵横沙场。
王冕:品性高洁不屈,一生傲骨。
范成大:十年寺庙苦读,文韬武略。
刘牢之:魏晋寒门崛起,北府神勇。
王维:繁华落尽受辱,蜕变诗佛。
沈坤:淮安首位状元,誓死抗倭。
敬翔:五代第一谋士,从容自尽。
刘球:孤身揭发王振,视死如归。
(见秦岭一白.130-140期人物)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反过来的意思是吸取教训。不断升级改版本的趋势,整体来看更容易导致沉闷。
秦岭一白是个粗人,写历史人物也全凭主观感受。以业余爱好者的眼光看,宋元以后莫名有种憋闷感。
上位们在吸取教训,查漏补缺让规则更加完善。跟随者也在汲取经验,所以精致的利己主义逐渐盛行。
整个构架越来越精密,自由天性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群体行为越来越程序化,内心当然也越来越躁动。
何以除燥?赶紧读书!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教育已经商业化,书籍市场更是超级火爆。有人声称自己每年看一百本书,我严重怀疑是不是卖书的。
大体行为都是趋利的,因为这属于人性常态。秦岭一白写历史人物是爱好,能多卖几瓶土蜂蜜更开心。
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发现真正值得读的书。
历经千年不衰的经典,读起来不见得比微积分容易。但是滋生出来的快感,比发工资吃大餐更加舒爽。
那些埋头啃经典的人,他们应该触摸到人性深处。然而有人提升自我修养,有些人吐出来搞商业运营。
什么碎片化学习、睡前付费听书课程,如果报以学习而不是消遣的目的,到头来发现七窍只能通六窍。
读书不是灌输,而是要调用逻辑思辨的过程。整个过程感受到的凝滞感,才是真正让自己开悟的地方。
所有不能开悟的学习,逐渐会转变成一大堆焦虑。
精神澄澈和财务自由,原本就是难以兼容的矛盾体。我们见过太多花花绿绿,痴心妄想能够两者兼备。
追捧爆红的流量学者,被零碎不堪的知识撑开欲望,没有相应的认知去践行,越努力越被收割得更狠。
相较真相,民众更容易感染情绪。
相较真话,个体更容易倾向情感。
玩转世道规则,政权稳固。
迎合人性喜恶,商业长青。
古代为什么会重农抑商?
因为钱和权的基因太像。
读书是个好事情,但是要避开前辈们挖的大坑。
绝仁弃智,民利百倍。
一部《道德经》流传千年,衍生出无数种解读方式。有些人说老子是反智,愚民思想的态度极其猖狂。
我经常在秦岭里转悠,近几年来土蜂蜜行情见涨,都不敢在国道附近割蜜,因为动手脚的比例相当高。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秦岭一白反倒觉得,老子重视返璞归真的文化雏形。大家都没有打过补丁,生活状态更接近自然宽松。
就好像有人爱美,喜欢浓妆艳抹踩着恨天高出门。如果每个女人都这样做,其实和都不做没什么区别。
先发优势的带动效应,逐渐会将所有人裹挟进去。物质层面只是水涨船高,精神层面却仿佛掉进黑洞。
当这种节奏越来越快,有些人产生疲于奔命的感觉,扭头看看大家都这样,只好不断激励自己加把劲。
如果,没有一次次加把劲。
房医教不可能成为最赚钱的产业。
我们也不可能坐在高铁上刷手机。
一体两面,整个过程不可逆。
无论焦虑还是躺平,和未来相比简直不要太舒坦。人心注定会越来越躁动,精神缺口无法靠物质填充。
人性的进步速度,被技术迭代远远甩出十八条街。两者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迷失其中的人会越来越多。
只有努力触摸本质,才能最大限度享受时代红利。真正平衡好得失取舍,总会让生命趋于圆融而平缓。
道家的阴阳相生,教员的对立统一,果然是精妙绝伦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