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来自岭南,岭南的荔枝备受青睐。朱红鳞皮,实如凝脂,剥开一颗,唇齿咬合,汁水溢满牙龈,沁入心脾。
唐明皇宠爱贵妃,为博得贵妃秀口一笑,欲在贵妃诞辰之日,送上新鲜荔枝。然荔枝娇贵,保鲜极其困难,“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公里的长途跋涉,在当时条件下,如何能做到将新鲜荔枝送达?
九品小吏李善德,稀里糊涂接下任务,做了荔枝使;九死一生完成任务,没有换得功成名就,却流放岭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前读出的是浪漫,而今读出的是心酸。
文学鬼才马伯庸,从小人物入手,折射出一幕幕官场现形记。数科出身的李善德,小心翼翼为官数十年,却不谙官道。以为凭着本本分分行事,规规矩矩做人,就能换得官运亨通。没想到,请假短短半天,就被众人推出去做了荔枝使。他误以为这是份肥差,暗自高兴,却没想到是一道催命符。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破釜沉舟,只身赶往岭南。李善德立下决心,就算失败,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他从荔枝的保鲜和运输的路线上寻找突破口,反复实验,找到每一种方法下,途中荔枝保鲜的极限。因为李善德的善良忠厚,得到了贵人阿僮和苏谅的帮助,更是凭借对数字的敏锐,用表格做出标志,便于分析。最终,他研制出水路混合,双层陶瓮,劈枝保果的保鲜方法,将不可为的事情完成了。
当他手持荔枝册,兴致勃勃返回长安,辗转于各部门,調用钱财和人力的时候,却处处碰壁,辛苦研制的方案还差点被人窃取。他百思不得其解,好友点拨他,为官之道“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人邀功,是办不成的。他似有领悟。最后依附国相杨国忠的权势,拿到右相银牌,调配物资再无阻挠。李善德感慨道,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有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办事可以不按章程,不需手续,难道真如国相所说,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新鲜荔枝送到,没有换得仕途无量,也没有让他为此感到高兴。这一趟荔枝送下来,距离成功越近,发现离自己却越来越远,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他终不能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他直言相谏,运送新鲜荔枝,劳民伤财,无端增加了农民的徭役,得罪了国相,后被流放岭南。
小小荔枝一颗,道尽职场规则和人性本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荔枝是甜是涩,荔枝使是替罪羊还是肥差使,离开长安,一切都是过往。李善德携妻子再次踏上前往岭南的路线,悠哉悠哉,听鸟鸣,赏山水。从此以后做了一名踏踏实实的荔枝老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兑现承诺,致歉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