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2019年仅剩下不到2个月了。
我想错开年底的“高峰期”,提前给自己写上一篇,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提醒的文章。
在那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片段。
今天早上打开朋友圈,朋友发了一段感慨,他的同窗在某地海关内设部门担任副科长,现在从体制内辞职准备投身律师行业,原因是工资待遇太低,养妻育儿压力倍增。
我在底下留言: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技能知识傍身才有底气。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缺少自我价值。更直白地说就是:没有一技之长在手,面对千变万化的时代感到心虚不踏实。
而本质上是:虚度了光阴。
朋友的同窗读书时学的是法律专业,凭着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现实的不满,他多年来几乎没有一天落下对法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这些长年累月积攒起来的“干货”武装了他的生存能力,提高了他的个人价值,这也是他令人羡慕的地方。
从小到大,我们的长辈、学校老师似乎都非常推崇“木桶理论”,叮嘱我们要团结小伙伴,不当那块短木板,不拖后腿。
当这样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思想时,那些天生的棱角被磨灭、个性“缺点”被补齐。
就这样,大多数的我们终于也成了一块块大小统一的木板。我们善于跟随大流,却不懂得发现和表达内心的想法。
失去了渴望,怯于追求真我,就仿佛无根之萍,失去了立足时代洪流的根本。
有人说,胡扯!大学不是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吗,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出路?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大学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是最多样化的一片沃土,只要你想,你的大学生活可以是“朝六晚十”的发奋图强,也可以是“日出而息日落而浪”的醉生梦死;
它还是一条不出丝毫差错、运作井然有序的大学生“生产线”,时间一到,不管你留不留恋,走下“生产线”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要独当一面“成品”了。
校园提供的是平台和机会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成长,我们不应该用公式化的充实麻木自己,变成象牙塔定期向外输出的量产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争当自己的设计师,做最in的限定款。
临近大四毕业时,学校邀请了一位权威,为我们举办一场就业指导课。
当一名迷茫的学生站起来请教: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让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老师却回答:其实很多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普遍比较“全面”,同质化比较高......
言下之意,不就是说我们缺乏专业细分领域的竞争力,每一样都会一点却没一样精通吗?
其实又何尝不是呢?很多人在大学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少真正思考过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满以为自己很忙碌很努力很充实就是“正确”,殊不知在这不知不觉间就已经丧失了对自我的探索。
几年前看的《无问西东》令我非常感动,电影里梅校长对吴岭澜说的一番话给了我巨大的震撼: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却丧失了真实。
清华学生吴岭澜于文科有天资,却因为大家都认为实科有用就选择了实科。而梅校长则认为人不能停止探索自我的真实,它能让你站在聚光灯下也有发自内心的踏实和从容。
现实中的大部分人就像吴岭澜一样,高中文理分科,高考填报志愿,大学选择专业方向,都要面临几次影响人生轨迹的抉择。
有人认为选文科可以死记硬背易得分,有人认为名声响亮的大学更重要,至于读什么专业还不是一样;有人认为哪个行业薪资待遇好就往哪个行业发展。
可却没有真正地去思考自我,只认为把自己托付给读书、投身于忙碌当中就是对的,却从来没有思考过意义何在。
我们终将会离开校园,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
有的人被困在时间循环里重复昨日的自己,失去追求理想的志气,没有加薪或者跳槽的底气,提不起迈开步伐的勇气,面对不喜欢的工作感到痛苦万分,只能划水逃避混成老油条;
而有的人却越活越有底气,到了哪儿,那儿就是一片生机勃勃。
与其人云亦云,盲目追随“潮流”,痛苦地做着自己完全不喜欢的学业、工作,不如问问自己的内心:除去纷纷扰扰的忙碌,自己还剩下什么,打从心底里渴望什么。
2019年对我来说有些特别。
指缝很快,时间太瘦,禁不住悄悄地从指缝中溜走。
而这一年,我拒绝了一些机会,同时也收获了内心的满足。
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仔细想想,我缺少把这份工作干成事业的雄心壮志,我想慢一些,仔细品尝每一种可能的精彩。
我感到迷茫,但我相信“慢即是快”,尽管人经过忙碌的一段时间总是会迷茫,但迷茫总是会有的,给自己一点缓冲调整,倾听自己的内心,想想接下来应该怎么规划自己的每一步。
2019,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愿大家不负年初许下的愿望。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