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栖息地
寂静广漠的星空。
距离奥克瑞玛小行星带中心42个天文单位,位于小行星带的边缘。
这里是一片星际水母的栖息地。
成年的星际水母在星空中畅游着。
它们的体形像一个个巨大的蘑菇,又像一把把撑开的巨型雨伞,展开的身体有大有小,从20米到60米不等。
少数展开的宽度可以到100米以上。
半透明的星际水母发出颜色各异的光,有红褐色、红色、白色、淡蓝色和黄色,还有一些颜色极其丰富的个体,根本无法用简单的色彩来描述。
一只巨大的成年星际水母掠过星空。
这只星际水母时而水平,时而垂直地自如移动着。
它的身体内部,遍布全身的神经网正不断产生有节奏的神经冲动,引起体内一圈圈的环形肌肉收缩,使整个身体产生了一张一缩的运动。
每一圈环形肌肉每秒收缩1次,从出生到死亡,永不停歇。
环形肌肉有节奏的舒张和收缩,将体内非常稀薄的代谢废物挤压出体外,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自身运动。
环形肌肉的收缩,同时也带动着伞形身体下侧延伸出的无数条触丝。
这些触丝随着身体一起轻柔地摆动,最长的一条触丝超过身体的几十倍,接近600米长。
在这片栖息地,分布着数量巨大的陨石碎块和微粒,都是来自小行星带的残渣碎屑。
这时,一块飘过的陨石碎块,恰好碰上了其中一条触丝。
周围的触丝全都有了反应,猛地将这块陨石碎块团团围住。
每条触丝的顶端,有一个进食的喇叭状吸口。
吸口周围分布着大量的短刺丝。
带有强酸的短刺丝刺入陨石碎块,让碎块分裂出细小的碎片。
这些碎片随即被触丝顶端的喇叭状吸口吸入体内。
(2)运转
陨石碎块分裂出的细小碎片,被触丝顶端的吸口吸入。
细小碎片顺着吸口进入了这只星际水母体内的管道。
管道内壁的纤毛不停蠕动,使体液在管内流动,细小碎片也随之被一路送到消化腔。
在消化腔内,细小碎片被消化分解为营养物质。
消化分解成的营养物质,再通过体内无数分支的小支管,向全身运送。
瓦片一般层层覆盖在身体内部的环形肌肉,时刻不停地收缩舒张,带给体内所有管道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只星际水母体内纵横交错的输送管道,如同行星超级都市中,永不停歇的地铁系统。
生命不止,运转不歇。
更加幸运的是,在这块陨石碎块中,还含有少量的磁性成分。
这些磁性成分在消化过程中,被分解为更加微小的磁石微粒。
接着,磁石微粒沿着管道被输送到了伞形身体的边缘。
伞形身体边缘平分为8片边缘花瓣。
黑色的磁石微粒,被送入了其中一个边缘花瓣中。
这只星际水母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在进食的同时,不断从陨石碎块中搜集磁石微粒。
当它在星空中倾斜伞形身体时,这些磁石微粒会随着星际间磁场的变化,改变方位,碰触边缘花瓣内部的纤毛。
密集的纤毛受到碰触刺激,会立即形成神经冲动,影响环形肌肉的收缩。
环形肌肉的舒张运动就会随之自行调整,校正星际水母的位置。
靠着磁石微粒的平衡作用,不管在任何时候,这只星际水母都能在没有上下左右的星空中,与同伴保持着基本一致的朝向。
这只绚丽敏感的巨型水母,构造极其简单,而又极其精妙。
此时,它一边缓慢地在星空中飘浮,一边继续用触丝包裹着陨石碎块,持续不断地进食。
不久,它开始觉察到这块陨石碎块足够大,短时间内,它无法将其完全分解。
意识到这一点后,这只星际水母停止了进食。
它一一松开了包裹住陨石碎块的触丝。
触丝一条一条地与陨石碎块分离。
到最后,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触丝吸附在陨石碎块上。
这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这条触丝的吸口牢牢吸住陨石碎块,然后触丝与陨石碎块相连的一小段,自动断开,与本体完全分离。
没有了束缚的陨石碎块,开始飘离这只星际水母。
脱落下来的一小段触丝,也随陨石碎块一同飘远。
(3)高脚杯
浩瀚的星空中,一小块陨石碎块飘过。
从星际水母脱落下来的这一小段触丝,用一端的吸口牢牢吸住陨石碎块。
而触丝断开的另一端,开始慢慢愈合。
这一段触丝拥有原始神经网的一部分,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
随着触丝另一端的愈合,从愈合处长出了长短不一的幼小触丝。
原本的一小段触丝,正在形成一只新生的幼体。
此时,这只新生幼体的形状,如同一个轻放在陨石碎块上的高脚杯。
杯底牢牢吸附在陨石碎块上,杯口则朝外长满了新的幼小触丝。
急需更多营养的新生幼体,伸展出茂密的幼小触丝,卷曲着朝各个方向摸索。
一部分向下卷曲的幼小触丝,碰到了下方的陨石碎块。
这部分幼小触丝立即开始张开微小的吸口,不断吸食陨石碎块上的微粒。
这只饥饿的新生幼体,动作灵活,进食也十分迅速。
不久,大量吸食陨石微粒的新生幼体,变得体态臃肿,身体也从乳白色变成了橘黄色。
饱胀的幼体,挥舞着茂密的触丝,像是在欢庆自己的新生。
幼体顶端的一大团触丝,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
随着这一大团触丝的疯狂摆动,新生幼体饱食后臃肿的身体,开始一段一段地向内收缩。
新生幼体逐段向内收缩,高脚杯一般的身体,慢慢形成了一个个由凹沟分开的裂节。
分成一段段裂节的身体,继续往里收缩,凹沟继续加深,裂节也逐渐压扁。
此时的新生幼体,看上去像是几个小碟子重叠在一起。
幼体顶端的那一大团触丝,也一边挥舞,一边缩进体内,被身体所吸收。
很快,活泼好动的大片触丝完全见不到了。
这个时候,从每个分裂出的小碟边缘,向外长出爪状的分叉叶片。
而每个小碟的中心部位,则生出了方形的进食口器。
位于中心部位的口器长出后,小碟与小碟之间,只剩下一点点的肉体连接。
原来的新生幼体,已发育为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碟状体。
这些碟状体,每个都是独立的生命形式。
完全成形的碟状体开始了频繁的悸动。
剧烈的动作令碟状体之间的那一点点连接也完全断开。
随后,碟状体一一脱离,逐个飞入了星空。
(4)碟状体
一只新长成的碟状体,无拘无束地在空间中飞翔。
它半透明的身躯,如同晶莹的亮片掠过星空。
高速飞行的同时,它张开了身体中央的方形大口。
碟状体继承了水母体的慵懒习性,即使行动迅捷,也同样不会主动摄取食物。
它只是在随意的飞行中,等着食物碰巧落到嘴边。
栖息地丰富的陨石碎粒,没有让它等待多久。
很快,一颗陨石碎粒刚好落入它的方形大口,它畅快地将其一口吞下。
在碟状体的体内,并没有单独的消化器官,只有复杂曲折的循环管道。
被吞下的陨石碎粒,顺着曲折的循环管道不断往前。
循环管道的管壁,分泌出消化液,将陨石碎粒逐步分解。
分解出的营养物质,当即就被循环管道的管壁所吸收。
管壁的消化吸收速度很快,陨石微粒在循环管道中只经历了一半行程,就已经被完全消化吸收。
这只碟状体永远没有吃饱的时候。
它可以每时每刻都保持进食的状态,让循环管道不间断地工作。
这片星空中,高密度分布的陨石微粒,也让它吃了个痛快。
这只原本体重只有仅仅几克的碟状体,在连续进食后,体型也迅速增长。
随着体型的增大,它碟形边缘的分叉叶片不断向外侧伸展。
边缘的分叉叶片向外延展生长,锯齿形的叶片边缘变成了光滑的波纹形边缘。
渐渐地,这只碟形体看起来不再像一个小碟,而更像一顶阔边的草帽。
波纹形的叶片边缘继续均匀地向外生长,一边向内卷,一边向下垂。
碟形体的外缘慢慢形成半圆形的伞形。
长出伞形薄膜的碟状体,已经开始接近水母形态。
在伞形薄膜的内部,一圈圈的环形肌肉长成。
随着一连串的生物电流闪过,激活了新长出的环形肌肉,带动伞形薄膜开始了有节奏地收缩舒张。
伞形薄膜覆盖下的循环管道也一一重新连接组合,纵横交错的管道一层层一列列地不断增加。
此时,位于身体下部的方形口器,向外翻出,完全张开。
张开至极限的口器,变得坚硬锐利,在身体下部形成了翼形的硬壳,撑起了上部的整个伞形。
同时,从口器内部,伸出无数触丝。
这些触丝往下不断延伸生长,触丝顶端的进食吸口也一一张开。
这只碟状体已经成长为了独立的幼水母个体。
现在,它距离完全成熟还差最后一个步骤。
那就是发光。
(5)发光
宇宙空间并非是一无所有、黑暗寂静的真空。
在恒星之间,有着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构成的星际物质。
在一些区域,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了云雾状的星云。
而在星云之间的广漠星空,星际物质则十分稀薄。
星际物质90%是氢。
氢原子在星系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个氢原子。
当一个氢原子自发跃迁到低能态时,能量的转化会释放出一个频率为1420.406兆赫的光子,这就是广泛用于星际探索研究的21厘米氢谱线辐射。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氢原子自发跃迁概率为百亿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宇宙空间中的每个氢原子,每隔1000万年,才有一次跃迁到低能态的机会。
亿万年间,这些极其幸运,发生了跃迁的氢原子,辐射出遍布宇宙的21厘米氢谱线辐射。
根据这些21厘米氢谱线辐射,就能大致描绘出整个宇宙的轮廓。
这些遍布星空的氢原子,也为星际水母所利用。
这只星际水母,刚刚从碟状体成长为了幼水母形态。
现在,它正试着通过表皮吸收在星空中接触到的氢原子。
在星际水母的栖息地,小行星带的边缘,氢原子的密度很大。
在这里,差不多每立方厘米就含有10个氢原子。
一旦空间中的氢原子接触到这只星际水母的表皮,就会被表皮吸收,进入星际水母体内的循环管道。
在体内循环管道的体壁上,广泛分布着荧光素酶。
当进入体内的氢原子接触到荧光素酶,会立即被荧光素酶激活,发生能量的转化。
被激发的氢原子会释放出激发态的光子。
随着更多激发态光子的释放,这只星际水母的身体逐渐点亮。
在星空中,它伞状结构的边缘发出淡淡的绿色荧光,照亮透明的身体,看上去如同水晶一般晶莹剔透。
接着,这只星际水母开始学习控制荧光的亮灭。
它通过触丝根部的腺体,分泌出灭灯信息素。
灭灯信息素进入循环管道,到达全身各处,抑制体壁分泌荧光素酶。
没有荧光素酶激活氢原子,这只星际水母闪闪发亮的身体很快黯淡下去。
随后,它又停止分泌灭灯信息素。
体壁重新分泌出荧光素酶,激发一直在循环管道中循环着的氢原子。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这只星际水母逐渐学会了准确地控制荧光的亮灭。
接下来,更进一步,它开始通过荧光渐变的明暗闪烁,向周围的同伴传递信息。
这只刚刚成熟的星际水母,学着与分布于整个小行星带栖息地的同伴相互交流。
从此时开始,哪怕身处寂静广漠的宇宙,它也永远不会感到孤独。
星空中的闪烁,可以实现很远距离的信息传递。
即使相距数万千米的同伴,也能接收到它的信息并给予回复。
时明时暗的节奏,如同舒缓悠扬的旋律。
在整个星际水母栖息地回荡着。
忽然,一道过于强烈的亮光闪动着,进入了这片区域。
在这片绚烂多彩,无比美丽的星空中。
一艘漆黑的星际渔船出现了。
(6)收线
以黑色为主色,整体呈纺锤形的星际渔船,缓缓驶入星际水母的栖息地。
周围年长的星际水母迅速远离这艘星际渔船。
而这只刚刚成熟的星际水母,还沉浸在与同伴的首次交流中。
尽量附近的一些同伴发出了警告的闪光信号,它却没有多加理会。
星际渔船调整方向,逐渐靠近了这只毫无防备的星际水母。
猛然间,从星际渔船的船头右下部,射出了一枚太空鱼叉。
太空鱼叉跃入星空,向那只年轻的星际水母直射过去。
在飞行过程中,太空鱼叉后端的主杆,带动前端带凹槽的叉头,微微旋转。
通过旋转,保持了叉头的稳定,让太空鱼叉更加精准。
一眨眼,太空鱼叉已命中了目标。
叉头顶端锋利的合金尖头,刺入星际水母柔韧的身体。
年轻的星际水母开始挣扎起来,并试图逃脱。
因为挣扎引起的震动,太空鱼叉的叉头与主杆连接的接头自动断开。
此时,只剩一条坚固的叉线与叉头连接。
星际渔船开始回收这条坚固的叉线。
这条叉线并不是连接在叉头的尾部,而是固定在叉头正中间的插栓上。
快速收线中,叉线拖拽叉头,叉头因为中心点受力,开始在伤口中打着横旋转。
随着叉线的拖拽,叉头在星际水母伤口中旋转搅动,与体内的循环管道纠合在一起。
星际水母再怎样拼命挣扎,也根本无法挣脱逃离。
这也是从远古的渔民那里获取的经验。
年轻的星际水母徒劳地摆动着长长的触丝,随着鱼叉被拽入了星际渔船外挂的货舱。
在最后的时刻,它只能发出一串微弱的闪光,向同伴们传递出终末的讯息。
(7)巴萨德引擎
太空鱼叉将星际水母拖入渔船外部悬挂的货舱。
星际水母随即被固定在货舱的传送带上。
当传送带到达预定位置,机械手臂降下,开始精确地切割。
星际水母外部的表皮薄膜被分块切割,剥离下来。
分割下来的表皮薄膜,仍然是活体组织,保留着旺盛的生命活动。
一块块的表皮薄膜微微搏动着,被切开的边缘迅速地开始愈合。
另一组机械臂将表皮一块块地拼合在一起。
表皮的边缘拼接在一起后,自行生长缝合,很快就形成了平整的一大块薄膜。
后续捕获到的星际水母,也会剥下表皮。
然后继续拼合到这块平整的大片薄膜上。
这些剥下后拼合在一起的表皮薄膜,是星际水母最直接的经济价值所在。
拼合在一起的表皮,几乎不用加工,就能用于制造巴萨德引擎所需的漏斗帆。
用星际水母表皮制成的漏斗帆,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可以在星际航行中不断吸收接触到的氢原子。
这些被吸收的氢原子,通过与表皮连通的纳米过滤器,输送到巴萨德引擎的动力系统。
星际航行中,燃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携带的燃料越多,飞船的质量就越大,就需要更多的燃料来推进。
为了平衡燃料与质量的比例,星际探索者们伤透了脑筋。
而星际水母轻薄的表皮,成为了一种性价比极高的解决方案。
星际飞船高速航行时,安装在飞船前方,用星际水母表皮制成的漏斗帆,不停歇地收集着碰上的氢原子。
这些收集到的氢原子送入巴萨德引擎的动力系统,作为核聚变发动机的燃料使用。
随着飞船速度的加快,表皮收集氢原子的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实际上,不单是氢原子,星际水母的表皮能够吸收碰上的任何星际物质。
无论是星际气体、星际尘埃还是陨石微粒,甚至高能粒子流,全部都可以被充满活性的星际水母表皮所吸收利用。
相比于其他制造材料,星际水母的表皮还有额外的优势。
星际间的尘埃颗粒以及高能粒子流,对于高速飞行中的星际飞船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星际水母的表皮能够在高速航行时,阻挡吸收这些星际间的尘埃颗粒和高速粒子流,对船体、船员和精密电子设备提供了可靠的保护。
并且,活性表皮的自我修复能力,还大大降低巴萨德引擎的维护成本。
可以说,星际水母的表皮,对于星际航行中的巴萨德引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正因为此,随着一台台新型优质的巴萨德引擎被制造出来,对星际水母表皮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此时,这艘漆黑的星际渔船,不断用太空鱼叉将一只只大型成年水母拖入货舱。
星际渔船的效率很高,没多久,周遭游荡的成年水母就被捕捉一空。
(8)长河
这艘星际渔船将所在范围的大型成年水母捕捉完之后。
周围就只剩下数量众多的幼水母。
这些幼水母体型较小,并不适合用太空鱼叉来捕捉。
这时,星际渔船在船尾放出了一个大型光照器。
光照器发出强烈的闪光,闪烁频率与星际水母交流的发光频率保持一致。
闪动不停的光照器,将附近的幼水母全都吸引过来。
星际渔船带着船尾的光照器,迂回行驶了一大圈。
大群的幼水母追逐着星际渔船尾部的光亮,如同船尾后面一条长长的河流。
随后,星际渔船调转船头,在渔船前方张开了一张宽3000千米,高500千米的大网。
星际渔船张开大网,迎着无数幼水母形成的河流,逆流而上。
一群群的幼水母撞上大网,又顺着大网滑入了渔船的货舱。
这些落入网中的幼水母,表皮还未发育成熟,并不能用于制造巴萨德引擎的巨帆。
早期的星际渔民,也曾这样张网捕捞幼水母,只为获取其中零星的成年水母。
这种贪婪的提前捕捞,导致幼水母的数量锐减。
整个栖息地的星际水母数量也大量减少。
星际水母渔场甚至面临衰败的危机。
这对星际渔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
在星际渔业的授意下,太空舰队封锁了星际水母的栖息地。
敢于铤而走险的盗猎者和海盗被无情地消灭一空。
星际水母渔场重新恢复了生机。
而此时,这艘正在捕捞幼水母的星际渔船,并非星际渔业所禁止的盗猎者。
事实上,这艘渔船正在进行星际渔业委派的一项任务。
(9)放流
为了应对星际水母渔场的衰败,重新恢复渔场的生机,星际渔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艘漆黑的星际渔船,在正常的捕捞之外,还必须额外完成星际渔业指派的任务。
被大网捕获的幼水母,沿着传送带输送到渔船外部悬挂的货舱。
在这里,幼水母们被分隔到一个个透明的小隔间。
检验人员迅速清点着幼水母的数量,同时操作机械臂清理出不符合规格的幼水母。
接着,大部分的幼水母重新沿着传送带,被输送到切割点。
机械臂连接的超薄闸刀高速起落,将幼水母一一切割成了几厘米长短的碎块。
这些被切割为均匀大小的碎块,顺着输送带,又被重新投送到舱外。
难以计数的幼水母碎块在星空中旋转漂浮。
很快地,其中一个碎块开始出现了变化。
这个碎块先是微微搏动,如同心脏的跳动。
接着,碎块的表皮向内卷曲生长。
不断内卷的表皮最终与另一端的表皮汇合到一起。
这样,这个碎块就长成了一个中空的球体。
中空球体的一端往上延伸生长。
随着球体的拉长变形,逐渐长成了高脚杯形状。
在高脚杯的杯口位置,触丝也一一长出。
原本的这个幼水母碎块,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重新长成了一只新生幼体。
新生幼体继续发育,不久便分裂出第一个碟状体。
这只碟状体飞入星空中,与其他幼水母碎块长成的碟状体同伴一起,来回飞舞着。
它一边高速飞行,一边张开大嘴。
那些还未长成新生幼体的碎块,只要落到它嘴边,就会被当成食物,一口吞下。
食用富含营养的同类碎块,大大加快了这只碟状体的生长速度。
很快,它的体型就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碟状体。
可以预见,将来成长为成年水母后,它的体型会更加巨大。
也能够产出更多的表皮供巴萨德引擎使用。
这就是星际渔业正在大力推行的放流增殖计划。
此时,这只体型超大的碟状体,不断吞下同类的碎块,继续快速生长。
随着体型越来越大,它的形态开始变得有些怪异。
(10)暴发
这只体型远远超出同类的碟状体,外形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
原本优美流畅的碟状外形,渐渐扭曲成螺钉一般的螺旋形。
随着外观越来越畸形怪异,它的食欲也越来越大。
将周围的同类碎块吞食干净后,它又主动追逐更远处的碎块。
甚至是那些飞来飞去的碟状体同伴,也成为了它追逐的目标。
此时,它已不再是被动地等着食物落入口中,而是学会主动捕食。
一旦开始主动捕食,它进食的效率大大提高。
短短的时间里,它的体型变得十分巨大,模样也更加怪异骇人。
庞大的身躯需要更多的食物,这只碟状体已经不再满足于捕食幼小的碟状体。
这时,一只成年星际水母晃荡着进入了这片区域。
这只碟状体立即猛扑过去,用口器周围的触丝抓住了成年水母。
然后将其一口一口地吞下。
吞食成年水母后,这只碟状体进一步成长为体型更大,更加危险的存在。
正在投放大量幼水母碎块的星际渔船,吸引了它的注意。
这只变异的碟状体,迅速向星际渔船靠拢过去。
随着变异碟状体越来越近,星际渔船开始觉察到异常。
渔船表面立即释放出防御电流,企图阻止变异碟状体的靠近。
疯狂的食欲已经令变异碟状体的神经回路变得麻木顽固。
变异碟状体根本不理会防御电流,直接将锯齿形的边缘攀附到星际渔船上。
惊恐万分的星际渔船发动了核聚变引擎,想要逃离变异碟状体的纠缠。
然而为时已晚。
变异碟状体用巨大畸形的身躯将星际渔船慢慢包裹起来,并侵入了渔船的每个孔隙。
星际渔船对外的开口一一被黏附堵塞。
推进器的发射孔被堵塞后,自动安全系统立即停止了核反应堆,引擎也随之熄火。
接着,循环系统的排气孔,冷却系统的过滤口,也全部被碟状体巨大的躯体黏附堵塞。
相关的系统一一停止了工作。
现在,这艘星际渔船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变异碟状体很有耐心,它用口器周围的触丝,一点一点地撕开了星际渔船的表面装甲。
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无数触丝探入舰体内部,口器也跟着硬挤进去。
星际渔船的船员们,即将面对比死亡更可怕的命运。
寂静广漠的星空,静静地注视着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