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我们手里借过去培养了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读”方法究竟好在哪里?
原来要搜索“吟诵”,结果检索出来了一种称之为“素读”的语文教学方法。
“素读”来自于日本,日本把我们古代私塾通过吟诵背诵经典的授课方式叫做“素读”。而我们自己却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吟诵背诵教学方法当成垃圾丢掉了,当我们看到影视中那些私塾里老先生教学生摇头晃脑的背诵经典的镜头,已经形成的固定印象是:愚昧和落后,其实这种方法也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教学经验的几千年的积累。
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中说:“‘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中总结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

陈琴是国内把“素读”这种原来由我们当师傅传给日本徒弟的方法,又从日本徒弟那里学回来,并付诸教学实践的第一人,她目前是中学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古诗词吟诵教学名家。陈琴1990年代在广州做语文教师,当时班里转过来一位日本学生,这个日本孩子一句汉语也不会,但陈琴在教读《论语》时,刚说了上句“己所不欲—”,那个日本孩子马上对出下句:“勿施于人”。后来陈琴老师在进行家访时,孩子的爸爸告诉陈老师:日本学生在上高中时,必须全部背下《论语》;更令陈琴这个文学本科生所料未及的是:孩子的爸爸当场把《离骚》背得一字不差, 而当时陈老师只能背出《离骚》开头的几句!从始,陈琴老师为小学阶段建立并逐渐完善了素读目标:“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经过借鉴和不断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就。
其实,中国人抛弃经典背诵教学肇始于新文化运动的一批文化人的激愤,加之建国后把经典都当成了“四旧”批判的结果。民国和建国后一大批文化巨子都是经过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
素读跟我们平常的读书区别是什么?
一是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要求把所读的书完全烂熟于心,而普通的读书却是蜻蜓点水般浏览,数量虽多,却没有读破一本书; 其二、旧时私塾里的诵读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典。古代读书人在出仕之前要读完十三经,十三经是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让我们先把几代人共同残缺的蒙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等补上,再从十三经中选择几本,开始“素读”吧,重新拾起汉文化丰厚的传承,完善自己,惠及后代。
“我背书,书将背我一生”,耕读传家荫福代代学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