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聪明的人是天生的吗?
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一个关键词叫作“天生聪明”。如果这个人头脑聪明,学习就会好。人们就会觉得,一个人只要“天生聪明”,就算因一些不良影响落后了,也能立刻赶超。
那你也是这么想的吗?你觉得是有着“天生聪明”的人吗?作者告诉我们说“天生聪明”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就联系到我们上一节所讲到的土壤和种子了。如果这个种子找到了适合的土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就会成为别人眼中那个“聪明的人”。
其实有一些人被标定为说他不聪明或者说他愚笨,这样的人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所以首先我们要从思想当中去摒弃“天生聪明”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话才会让我们能够树立起来信心。真正的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向着聪明的人去迸发。但在这里我们还要再提到一个词叫作“自卑”
阿德勒有一本书《超越自卑》就是在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感,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能否正确的去发挥出来自己的优势去超越自卑,这才是重点。
二、日本人几乎都有“自卑感”
为什么日本人几乎都有“自卑感”然后再来看一看这种情况是不是在我们国内也会发生的。我们先一起回到怀孕的时候,任何父母在孩子出生前都是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在孩子出生的瞬间,父母会珍惜和感激孩子的平安诞生。然而,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期望就变了。父母希望孩子能早些说话,窥见他们新出现的学习能力后,他们会想:“我的孩子会是天才吗?!”刚开始意识到孩子的能力时,父母多少会有一些过于乐观的评价。这个阶段,他们可以说是令人发笑的“糊涂父母”了。他们的评价虽有偏颇,但也是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孩子大概是幸福的。
但之后就出现问题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会开始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如果认识更加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会遗憾“啊,我的孩子没什么了不起的”,然后又强制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更努力地学习”。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在第1节的时候讲到,学习的目的是成长,并非与他人做比较,而是改善自己。但是很多父母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的期望就是孩子取得全班第一的成绩。如果升学的话,分数越高越好。他们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竞争。如果孩子没有在竞争中取胜,家长会明显的表现出失望的情绪。结果,就是这样的做法给孩子种下了挫败感。
纵观学生时代,有几个人能一直保持“不管做什么都拿第一”的成绩呢?展望整个日本,这些人的数量也在100以下吧?而除他们之外,其他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也许你会意外:即使学历非常高的人,也会有自卑感。考入偏差值高的大学却觉得“没能考入东京大学”,考入东京大学的却觉得“没能考入法学部”,这样的人太多了。
大家基本上多少都会抱有落差感和挫败感。所以听到这你明白了吗?对我们的孩子或者对我们成人来说,如果我们内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大多数都是因为我们喜欢和别人比较而造成的,有时候这种比较是无意识的。因为在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这样说,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当别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经常就会说为什么他可以做到我做不到,然后就会深深的去苛责自己。
如果这种思考方式成了一种习惯,如果不去改变这种思考方式,那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提成长而此。在这本书当中,作者继续带着我们向下去探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看,为什么人会丧失干劲。
首先要看第1个原因,“认为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情况的时候,就会感到过度的不愉快和焦虑。那这样的人会怎么做呢?去忙别的事情:翘课去散心,或者沉迷于游戏,等等。因为这样做的话,周围的人就会觉得说“他考试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忙别的事情去了,这也没办法”,最后连他自己也会这样想。
另外第2点,如果一个人总是想让“自己成为中心。”也会丧失干劲。为什么?因为在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回答问题”的那些孩子看起来都是优秀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被老师频繁的点名,他特别希望吸引到老师关注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他会去妨碍课堂,比如说大声的喧哗,把头伸出窗外,和校园里的不良好友讲话。他们在周围捣乱,成为暂时的主角。他们这样做就会吸引到老师的注意,实际上他们只是因为丧失了干劲,在逃避现实中的挑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不要跟孩子总在说一句话说“你只要肯努力就行”,因为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想,也许努力了就能行吗?实际上这句话就是丧失干劲的魔咒。如果他没有取得他理想当中的成绩,他就会去忙别的事情。他会觉得说,这样你就不会评价我说我自己没有能力,而是你觉得我是因为忙别的事情去了。
那讲到这,我们是分析了聪明的人不是天生的。也讲到了一些我们要避免的误区。那我们要做一些什么才能够让自己变聪明呢?
1、拥有增长智力观
在这本书当中,它是这样翻译的。实际上我认为它和我们之前所讲到的成长型的思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观点就认为人的能力最初是很低的,但是后期可以无限提高。即便现在,被人叫笨蛋或者自认为是笨蛋的人,一定能够向聪明的人进军。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人都有可能。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思维层面的一个改变。
2、积累
不管是语言、计算能力还是身体技能,人们都是通过不断重复习得要领,通过“积累”储备优秀的能力。越早进行这些重复工作的人,就成了我们常说的“聪明的孩子”。想想看你现在能流利的说出中文,但是刚出生的时候你并不会说。现在你能流利的说出来就是无数次反复练习的结果。
所以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人,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不断地重复。但是这种重复它不是机械的,也不是不情愿的,而是自觉的不断重复就能够学到知识和技术。所以回顾一下在我们之前所讲到的书籍当中,是不是经常都会提到让孩子反复大量的去做习题,让孩子去用记忆力去背下来很多的东西。其实都是在进行重复的练习。当然这样的题海战术并不是一种被动的,而是孩子会主动的去迎战,他会在这个当中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听到这你可能也明白了,其实要想去超越自卑,要想让自己变聪明,没有什么捷径,就是我们先要去承认自己无知。但是我们可以去树立这样的思维的观念,我们是成长型的,我们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然后就不断地去积累,不断地去重复,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你就会向着聪明人哪里去进?
三、聪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聪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坪田信贵在书中说,我认为的头脑聪明的人,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独自思考课题是什么,怎样做会更好,然后不断地反复实验,最后正确解决课题。”这一点我还是蛮认同的。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够不断地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那么他就会走在一个不断迭代自我的道路上,他会不断地去成长,不断地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那如果我们要想成为这样的聪明人,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那就叫作“读取需求的能力。”读取对方的需求,思考问题是什么,然后找出解决对策或者说自己设定问题和课题,找出解决对策,成功的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一个人不仅能提高学习能力,也能获得在社会生存必备的“聪明”。
那我们如何才能够获得这样的能力呢?其实学生时代的考试,就是为掌握这种能力而进行的预备练习,是成为社会人士前的预备练习。可以说作者的这个观点特别的新颖,他让我又重新去看待考试的这件事情,原来在我的认知当中认为考试,其实就是在考查知识点,考查孩子的一些基础的知识有没有掌握的牢固。但是我没有想到其实考试它也是在让我们获得读取需求的能力。如果孩子掌握了这种能力,当他在步入社会的时候,他和周围人的相处,他在找工作的时候,他都可以去感受到对方的需求。
因为只有他人的需求才是商业机会呀。如果你想做的事情不能够给他人带来价值,也不是公司所需要的,那你想想看这个人是不是就会陷入在烦恼当中,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去领会读取别人需求的能力,那么他就会去发现这个市场上的商机,他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非常的精准丿,同时结合自己擅长喜欢的事情去做起来。听到这你明白了吧,读取人们需求的能力就是头脑聪明的基本要求。
今日小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到的内容:首先我要告诉你,聪明的人不是天生的。打破自己的自卑感,先告诉自己我是可以去成长的,都是可以有方法的,那方法是什么呢?没有捷径,就是一步一步的去积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不断地去重复,刻意练习。这样就会让自己踏上一个成长的台阶,一步一步的向着聪明人去进化,那其实聪明的人他们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读取需求的能力,这里面包括读取自己的需求,也包括读取他人的需求。
每日践行:
欢迎写下你阅读本节课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抱团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