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260天,2023.07.29
从院子里“偷”回一只流浪小奶猫后,先是买笼子、猫包、羊奶粉、猫粮、零食、猫玩具、猫爬架、猫砂、洗澡用的、剪指甲等,接着抱它去体检、打各种疫苗。用婆婆的话,还没咋地,就花出去不少钱。以为这样就结束了?NO,因为太小,不管是放在大笼子里,还是猫包里,它都不听地叫,叫声凄惨,听起来有些惊恐、胆怯、哀伤,听的我心里也很难受,替它担心,为了让它尽快适应环境,特意给它安排了一间房,尽量不去“骚扰”它。养猫的女儿说,刚弄回家,要多接触,多抚摸,让它熟悉人的气味,慢慢地它就不那么胆小、见人也不哈、呲了,想想有道理。于是除了给它铲屎、喂粮、喂奶粉,也特意靠近它,结果,因为有野性基因,有时候玩着玩着它就用爪子抓人、用牙咬,我猜测它不是故意的,估计是忘记了它现在是“家猫”不是“流浪猫”,“我”是它的铲屎官,不是它的小伙伴~兄弟姐妹。因为它要先打完传染病的疫苗,才能打狂犬疫苗,被它抓破皮肤或咬伤后,为了以防万一去打狂犬疫苗,花钱不说还受罪。婆婆说看把它抓来干嘛呀,赶紧还给小灰(小灰是小奶猫的妈妈)吧。说到这儿,回想和小奶猫玩,我是如何被它抓伤的细节和过程。发现是和它慢慢熟悉了,去它房间陪它玩,每每都是它想主动亲近我,就像看到它妈妈有时在院子里捕鸟的动作,先匍匐做好战斗的准备,然后瞄准目标快速飞奔过去,有时候没轻重地扑在我腿上、胳膊上,甚至手指头上。每每被抓或咬,或者它做出这样的动作,我们都狠狠地教训它,可它好像在听天书,很是不以为然,丝毫没有知错或悔意。甚至你越是大声训斥,它反而越是不服输和认错,和你对打(或许猫咪认为这是你和它在玩游戏),有点像六七岁孩子的人来疯(后百度只,3~4的小奶猫相当于5~8岁的儿童)。想到筑基课上讲“消退”时举的一个事例,一个小孩子摘家里绿植的叶子,妈妈的反应有点大,大声制止孩子不能摘。孩子可能觉得妈妈制止他的“言行表情”好玩,后来专挑妈妈在家且看得见时故意摘叶子给妈妈看。似乎与小奶猫的举止有点像。我想到,行为主义就从研究动物的行动进而类推到人的。从猫咪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当猫咪试图扑向你和你玩时咬你,不要紧张地躲,也不要大声喊叫,更不要凶它,强行制止它,它不仅听不到,更不会察言观色,反而会激起它的野性而投入“战斗”,最好做视而不见状,它也只是铺过来轻轻地碰触一下,然后满足地走了,像是虚张声势。经一事,长一智。被猫咪抓伤,才仔细观察如何与之和谐相处,否则受伤的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