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感悟ABC》国学与传统文化强者心路
英才无奈人间苦,王国维,一个不该早死的大师

英才无奈人间苦,王国维,一个不该早死的大师

作者: 黑荞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20:22 被阅读170次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独自一人,怀揣遗书,来到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吸一支烟后,扑通一声,投水自尽,待救起,气已绝。享年五十岁。

    人们听说王国维,是从他《人间词话》所论的治学三境界开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口口相传,作文引用,但对作者恐怕所知廖廖,更不知他何以五十刚届投河自尽,一代国学大师,光耀寰宇,英年早逝,岂不让人扼腕痛惜!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空,王国维就是一个迷。他的生是迷,他的死更是迷。解开这个谜,不惟看透了时空,也就看透了人生。

    一、并非早慧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杭州海宁人。字静安,号人间、观堂、永观等。出身书香,家学渊源,其父王乃誉,晚清生员,通文史书画,对王国维影响极深。王乃誉,初为幕僚,后值太平军之乱,弃幕从商,但家境清贫。王国维四岁丧母,其姐弟二人的生活由叔祖母照顾,读书生活则受其父督导。

    王国维七岁上私塾启蒙,聪颖好学,并未显出早慧。但童年的生活却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我本江南人,能说江南美。家家门系船,往往阁临水。兴来即命棹,归去辄隐几”。他十五岁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 中秀才。与陈守谦等四人誉为:“海宁四才子”。但他随后两试杭州举试未果,最终落了个秀才出身。

    二、求学生涯

    王国维十七岁考入杭州崇文书院,准备应试之余,在博览群书中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其父陪同,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这时他遇到了人生中 一个贵人,他们在以后几十年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并且成为儿女亲家,那就是近代另一个学者罗振玉。在罗振玉所办的东文学社,王国维师从维新派人士和两位日本教师,学习日语,兼学英语和数理等,后来他一直从事编译工作,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

    三、独学时期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王国维却得益于独学。他自1898年至1906年,即二十二岁到三十岁其间经历了东文学社、短期东渡日本留学、任教职的同时,以攻哲学为主,先后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以及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他所译的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这一时期,他自称为“兼通世界之学术”的“独学”时期。三十岁后,他转向文学,介绍俄国及英国等作家、诗人名著。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同时又研究中国戏曲,真是精力充沛、无所不能。

    四、著述高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王国维全家随罗振玉侨居日本。在此间的四年多时间里,他有机会静下心做学问。开始研究经史、小学。并研究甲骨文、金石器物等。内容包括,古籍、服装、建筑,涉猎广泛,著述极丰。据说有六十二种学问之多,成书之多,为一生之冠。尤其对戏曲、甲骨文、商周断代史的研究,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

    五、十年任教讲学

    王国维1916年从日本回国,先后在北大、清华任教,并致力讲学。1923年曾在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王本布衣,皆因学识而受时人所重,也算一生荣宠。尤其在清华期间,以他渊博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朴素的生活作风影响力清华学人,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如顾喆刚、徐中舒、赵万里、姜亮夫都是他的学生。而此时他的学术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他在商周、甲骨文、钟鼎等方面的研究,精到卓绝,很多是发明独创,为中国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海内外学子的推崇与尊敬。

    六、大师之死

    随着扑通一声,大师的生命完结了,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他的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后人多数观点以为,王国维之死,是为清廷殉葬,不排除这种可能。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邀前清一帮遗老遗少,准备投金水河殉国。他当时正在南书房工作,很有点卫道士的模样。梁启超说他“兔死狐悲”,听说湖南的名士叶德藻被暴动群众杀了,名单上也有他,不想再次受辱,一死了之。陈寅格和他在清华共过事,知他平素作为,说他为古传统文化殉道。众说纷纭。

    研究一个人要看他的成长过程,有死之果,必有死之因。满腹的学问成就了王国维大师之名,同时也害了他。纵观王国维的一生 ,著作等身,学术的成就固是其表象,骨子里仍然是自卑又自傲的布衣书生。换句话说,他精神上是分裂的。这类人,艺术上、学术上可以成为大师,但生活上、社交上却是死穴,感情也是极其脆弱的,一旦触及底线,极易自杀。

    他四岁丧母;家境一般;少年时两考未中;青年时体弱多病;成家后经济困窘,靠亲家罗振玉接济;整天钻进故纸堆里,很少与人交往;出书不少,不善生计,对家庭没多大改善;他虽然学贯中西,但仍是以研究国学为主,思想上不见得开放洒脱。严格讲,他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怪人。

    你听听清华的学子们是怎样回忆他的:王国维不仅在学问上讲独立,为人上也是特立独行。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园,王国维却戴着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褂,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他面目黧黑,戴眼镜,留胡须,缺牙少齿,呆若木鸡,而且还保留着小辫子。他的皇帝溥仪辫子已剪了,看来他并不是为满清殉道。根据以上分析,王国维之死更接近于陈寅格的观点:保守传统,对传统文化和理念的坚贞持守,并与现实生活相对抗,他这种所谓的“孤忠耿介”注定是悲剧。

    "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王国维一生,无论在学术或是命运的探求上,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否定,对过去后悔,对眼前的怀疑,对人生未来又充满迷茫,空有一肚子学问,解脱不了自己。人生的幻灭,信仰的崩塌,他在人世间再无留恋,只有学屈原、杨雄沉渊投阁,与其仰慕的圣贤为伍了。

    王国维,他的外表是那样平凡,他的学术却那样光芒万丈。他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艺术家,他心中没有主义 ,没有政治,他只是一个学人。他遗世独立,只把自己关在古人的墙里,忽略了外面的风雨,紧紧抱着中华文化的宝典,却最终冻死了自己。

    手慕心追,大师已逝九十余载。笔者口占一诗,聊寄哀思。

                           《伤逝》

                      英才无奈人间苦,

                      投阁沉渊昆明湖。

                      苍天无泪星作雨,

                      我为斯人恸歌哭。

    王国维卧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
      • 刘笑东:那个年代人才辈出,学问做得好的倒是没有很多,一代大师陨落,可惜了
        刘笑东:@黑荞 是啊,他的离去是一大损失
        黑荞:@三脚猫学功夫 在民国国学大师中,章太炎,第一,王国维第二。
      • 枯叶萧瑟:😄😄😄涨姿势了,你还别说,虽知道是王国维,但是他怎么死的还真不知道

      本文标题:英才无奈人间苦,王国维,一个不该早死的大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px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