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点评:
在《心理学与生活》读完的那一天,我请参加读书的同学,写了一个感悟《一个月,我竟然读完了那么厚的<心理学与生活>》。从反馈上看,大家意气风发,充满成就感。但是我知道这些成就感很大一部分,只是把这件事情完成了而已。但是具体效果怎样,还是有待检验。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我专门安排了5天的强化复习:每书上每章节中的复习题(包括“停下来思考一下”与“书最后的章节测试”),全部做一遍,并且提出了具体的答题要求,就是回答的时候不能看书。这本书的习题,光是简答题加起来就有 300 余道,用 5 天的时间完成,每天就要完成 60 余题。完成之后,我请大家写出十大认知总结,第一天我就收到了 40 万字的提交作业。大家像在报复我的压力测试,让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作业读完。
这一周对很多同学来说,就像是炼狱一样。有的人甚至说,活到这么大,都没有遇到这么大强度的学习。也有同学说,以为以前的读书进度已经足够强大了,没想到还有更狠的招数。也有同学说,要是当年高三这样学,早就上了重点。其实在刻意学习的道路上,怎么会没有花样繁多的练习方式呢?
今天选取几位同学的感悟与十大认知,与大家分享,请检阅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我们正在进行“心理学”专题阅读,目前是《社会心理学》。如果你有兴趣,抓紧时间上车,不要等下一期,没有下一期。参见《学“硬核知识”,啃“超大部头”——2019年“心理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
对了文章中间有彩蛋,相信你会喜欢的。
@Jack-北京-健身
崩溃的感觉到没有,因为知道S的风格,时不时会搞定刺激的,所以也就时刻准备着,不过当看到第一次加作业时,心中那么一瞬间在想,卧槽,居然这么多,不过后面还是安静做事了,最后一天一看题数不多,觉得很容易完成,结果晚上回去做,才发现下面还有,这个特么有点儿急躁了。搞到周日晚上才把作业做完。复习的感受是在那么一瞬间会感觉到自己好像有点能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回过头来看书,才发现又尼玛是假象。
认知1:警惕伪科学信念系统对我们种草。
论述1:当阅读完《这才是心理学》,里面强调一个经营伪科学的巨大产业正在兴起,处于利益的考虑,总想让大众接受,无论什么都可以纳入心理学的范畴让我对身边的信息源重新进行反思,在生活当中,鲜活性案例,个案研究,见证叙述等不断出现,生活中的一般商业套路,给出观点,加之鲜活性案例的证明,撩动我们的情绪,给我们脑子里种草,然后改变我们的行为,自动让我们掏腰包送钱,还乐在其中,心理学玩儿得风声水起,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换一种视角对待生活中的商业案例,公众号的推送,会发现套路在这方面都很像,当看得多了,对比得久了,也已经在思想上形成了免疫力,见案例联想到鲜活性,当然这种鲜活性不一定要分好坏,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知道某些人怎么玩儿我们。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意识到始终有某种力量在操控着我们的欲望,如果我们不对所接触到的信息源进行控制,就免不了被影响,被种草,这就像一群狼在研究怎么屠宰一群羊。
认知2:认清巴拉姆效应及其相关的套路。
论述2:心理学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算命,算卦,占卜等的一般套路,结合对人的模糊性定义,对生活当中本就必然发生的事情换汤不换药的说法,让人形成说法很准确的假象,一个事情分为两个方面,在进行巴拉姆效应的运用时,即使使用者不准确,只要基数足够大,总有很大部分的人会被命中,会被套住。就像给1万个人预测股票市场的行情一样,总会有预测正确,接二连三的轰炸,总有人信以为真,进而种草买课。
认知3:对相关和因果的混淆。
论述3:在阅读中,发现如果没有经过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很容易陷入主观,把相关看成因果,生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这么看来,其实对于一个结果的出现,可能是众多的原因导致的,但是我们倾向于单一,简单的解释,这就必然导致认知的偏差,比如:学业成绩的好坏单一的归结为努力的程度,自己的进步单一的归结为自己的能力,社会的进步简单的归结为个人的行为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在没有科学的论证之前,要尽可能的多角度的去思考一个具体的问题,这就像看一本书一样,正面看过去是方形,侧面看过是条形。这样思考也可以减少思考的盲区。
认知4:多个心理学维度的视角更好的丰富我们的生活。
论述4:在《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讲述了多种心理学的维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解析我们的生活,过去的视角,现在的视角,将来的视角,更好的丰富思考问题的角度,心理动力学告诉我们欲望和冲突的关系,行为主义告诉我们行为是可以被塑造的,人本主义告诉我们人是有自我实现期望的,认知主义告诉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可以被重构的,进而改变我们理解事物的角度,因此可以结合多种维度去理解,感知,掌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需要用心理动力学了解过去,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进而去影响和改变下一代,我们已经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那么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我们需要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改善,用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替代非适应性行为,对自己的认知进行重构,用积极乐观的认知替代悲观消极的视角,要相信生活不是一层变的,人本主义告诉我们,我们是有自我实现的期望的,要关注,拥抱和创造未来
认知5:认识生活中的安慰剂效应。
论述5:在没有读心理学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一些心理状态比药物治疗貌似更重要,比如患癌症的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的康复极其有用。但是安慰剂效应也容易被人曲解,胡乱加以利用。就拿学习来说,学习是个苦功夫,慢活儿,而人的本性又是想走捷径,在没有人进行心理启发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入坑,在学习的路上够苦,所以市面上流行很多的一天看一本书,快速学习方法之类的书籍,读完心理学之后慢慢了解,大多数这些都只是安慰剂而已,促发我们学到了知识的感觉,学得快也忘得快,如果有这些快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学渣,还有那么多人没考上好大学,我理解的是如果有这么好的事,快速学习的方法在大众传播之间流行,为什么会轮到我知道,受益的凭什么是我。
认知6:物理世界会影响心理世界。
论述6:我们从物理世界感受刺激,进而促发身体的改变,光的摄入可以影响眼球相关构造的运行,疼痛的传递能导致神经系统对其进行处理,味觉的感受能造成人对味觉的判断。对信息的摄入,文字的吸收也会影响人的心智,改变人的行为。比如当我们很焦虑没有进步的时候,看到快速学习的方法,就容易被吸引,今儿掏钱买课,课程内容又会进一步对我们的大脑进行种草,产生新的焦虑。那么当我们了解到这些刺激时,就要警惕来自眼睛,耳朵,味觉的各种刺激源,有意识的进行屏蔽和吸收。这样也会让心理世界更加宁静,纯洁,减少焦虑
认知7:天生与教养的交互作用。
论述7: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生活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的现在是由过去的生活环境,父母的基因遗传导致的,认清到这之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宿命论,接受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还有一种是直面现在,接受现在的处境,接受过去,思考当下,把握现实环境,思考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在未来可以做得更好的,怎样通过学习成长改善自己的未来,通过行动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加持,过去是不可改变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认知8:如何有效的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论述8: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家庭的,财务的,工作的等,那么如何有效应对压力,避免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伤害显得如此重要。首先要有感知压力的能力,当感知到压力时,要开启上帝视角,对自我的认知进行调节和重构,从压力中抽离,可以通过问题指向的方法,直接通过行动来改变应激源和与它相关的任何关系,还有情绪聚焦法,不关注应激源,通过行动来改变自己,也就是敌不变我变。
认知9: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
论述9:大脑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当我们摄入新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改变大脑,形成新的突触,特定学习部分的脑区会增厚,神经通路会更加灵敏,这就告诉我们通过特定的学习,我们是可以变得更好,脑是具有可塑性的,但是由于大脑的塑造依赖于生活经验,所以大脑受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活动所影响,垃圾食品吃多了,会生病,这就像肤浅,快餐式的知识吸收多了,也会让大脑受损。
认知10:通过对注意力的聚焦,把时间导入对成长有益的事情。
论述10:我们可以将注意只集中在一小部分刺激上,我们所注意的事件及其唤起的记忆将决定意识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主动的把注意放在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事情上,而对其他的事情进行注意的转移,减少不必要的无关的负性刺激,把注意力聚焦。
@[S379]MoRe-教育-海口
憋着一口气,一道接一道地做,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使出吃奶的劲一顿狂做狂翻之后,再看看做完了没,发现才做了一半,有完没完,没完没了,感觉越翻越多啊,永远都翻不完啊,感觉自己被一堆字包围着,挤压着,透不过气,有点上头了,开始不耐烦了。想耍脾气,撒手不干了,解放自己,调整一下,又接着做,再往后就有点麻木了,找书翻页找句子,想一想,写回答,有点机械式的操作,堆量。一阵操作下来,狂怼下来,总该差不多了吧,做完检查题,后面还有课后选择题,还有问答题,有点顶不住了,但又想了想,快到头了,快要胜利了,快点把它做完吧,带着情绪和麻木也要接着做。反正15道选择题,不用翻书,只需要改对错就行了,累的话就不对答案了,不累的话就返回去对一对,完全没印象或印象相反但又感兴趣的内容会再确认一下。一顿操作完,感觉筋疲力尽,双目无神了,复习周,将近12点写完作业,再后又去看动漫放松,导致早起不来。。。心态不再平静。。。整个过程,就是使劲看,看不动了,再使劲看,再看不动了,这么一个循环过程。。。崩溃倒是没有,就是有点累和不耐烦的情绪出现。复习前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就像经过黑夜的煎熬之后看到黎明前的阳光,呼吸到的空气好像也清新许多,松了一口气。复习之后,对原先不清楚的知识,又重新过了一遍,感觉到些许踏实和安心,对整本书也有了一点框架的概念,似乎更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了。对S没有吐槽,挺感谢S的。这个时代,哪还有多少人会催着我学习,这么好这么上心,苦口婆心地像个师傅带徒弟带着我一步一步往前走,一点一点地教,对于不该放水的地方,时时刻刻提醒着,鞭策着,要坚守底线。想要懂,就得学,就得动脑子。有些阶段,是越不过去的,就是得一步一步走。S还天天上早课,传递关爱和思想,恶狠狠地拍桌子像个革命的老红军,咆哮战士,特别酷。我感觉我比以前更冷静清醒了,也许会思考了一些,挺感谢S的。学到平常接触不到的太多东西了。得跟着S继续走下去,累一点也值得,哪怕是爬也得爬下去。
认知1:如果不思考,不对自己的想法加以筛选和过滤,我们都只是进化过程的原始人(《心理学与生活》第1章生活中的心理学,P13)。
论述1: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我们身上脑中带有的默认机制,都是为了适应和克服以往生存环境留存传递下来的,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根据现有的情绪、认知、行为反馈,都可以找到为了适应原始环境而形成的固定机制的痕迹。但原始环境和现有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倘若还是默认接受这样的留存传递,可能会让自己适应不了现有环境。快速、易得、整体的归因,都会在演绎和归纳推理当中犯下思维错误,不符合客观规律。需要进行比对和反馈,筛选和过滤,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调整自己的默认机制和第一反应,让自己适应现在的环境。
认知2:学习通过经验产生,行为可以通过经验改变,我们需要警惕生活中的经典或操作性条件作用(《心理学与生活》第6章学习与行为分析,P158-180)。
论述2:要学会控制和预测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认知和行为由环境决定因子影响。环境和个体的交互构成了情境,产生了基本经验,这经验很可能决定了自己的某些认知和行为机制,可以假设倘若改变了环境当中某些变量,是不是自己的感知和行为都会发生反转性的改变。而不同环境下的这些变量,是否会有所不同。当前环境有局限性,当下或过去的给出的变量并不一定固定,不能代表所有变量。所以不同环境下接受到的反馈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构成经验不一,以至于认知和行为不一。环境很可能是彼此独立且两极化的,给出的反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那么这相反的经验,就会构成相反的认知和行为。所以,要警惕环境反馈对自己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审视,审视那些消极认知和行为,去调整和纠正自己的思维误区。环境决定因子通过经典或操作性条件作用来影响我们。通过相倚匹配、快速预测和强化惩罚的方式来构建我们对于人事物的认知和行为。这样的学习机制,会让我们受限于局部环境的特定反馈(比如消极的奖惩机制)和某次偶然性事件的随机反馈(刺激太过剧烈是有可能建立连接匹配的,比如重大创伤性事件),要认识到环境有不同,而事件可能完全是随机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机制,通过经典或操作性条件作用建立起来的认知和行为结果的源头,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不是固化的,这样就有可能改变自己某些消极认知和行为,减少或消除无谓的损耗和伤害。
认知3:我们心中确认无比的记忆,可能是重构出来的闪光灯记忆,并不准确(《心理学与生活》第7章记忆,P220-223)。
论述3:记忆在重构过程中发生「简化、精锐化、同化」,使得原有事实以简化的突出和过分强调局部细节的故事形式存在,这故事根据个体的知识背景调整成舒服的姿势储存在脑中。这三点使得我们重构之后的记忆很可能与原有真实事件不相同。当想象某件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了,大脑就会以为这件事真的发生。当经历的事情引起情绪巨大波动时,闪光灯记忆就会出现,伴随着强烈的肯定的情绪,人们会自信地以为自己能够回忆出真实的事件细节,但是实验证明,这言之凿凿的相片式记忆很可能不准确,对记忆的过度自信很容易扭曲现实,产生不利后果。
认知4:问题难以解决,先确定、表征、优化或规划好问题空间(《心理学与生活》第8章认知过程,P255-260)。
论述4:问题空间有三个方面:「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中间操作」。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困难,很有可能是没有定义好问题空间,使得问题变得抽象,难有抓手,变得不具操作意义,这时候目标和操作都不清晰,就很容易陷入情绪困境中,脑子混乱,感觉到乏力和无力,充满消极。所以先要确定好问题空间。再者,难题难以解决,可能是解决当前问题所需的心理要求超过了个体拥有的加工资源。当问题或操作步骤太过复杂,就容易短视和盲目,找不到解决路线。这时候需要清晰表征出问题,优化分治或者再次规划,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做好可以做的操作,对每一个问题成分所对应的操作步骤都进行练习,这样特定步骤占用的心理资源就会越来越少,使得原有的复杂问题,变得有解决的可能。
认知5:大脑的判断并不理性,至少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心理学与生活》第8章认知过程,P263-268)。
论述5:不理性的判断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大脑要把有限的资源应用到需要迅速行动的情境之中。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的判断依赖于启发式,而非正式理性的分析方法。而启发式根据非正式的经验法则提供思考捷径,能够降低判断的复杂性,好处在于在有限资源下快速做出正确判断,具有生存适应价值;坏处在于过去的经验法则不一定能适配现在的情境,不一定能解决新的问题。应用经验法则启发式又分(1)可得性启发式,它调用记忆中容易提取的流畅信息作为思考线索,而这线索很可能是无效的。(2)代表性启发,由于提供线索的信息太具鲜活性,导致此信息代表所有范畴,这时就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3)锚定启发式,判断过于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猜测和感知上。当这个最初的信息随机性很强时,那对于判断来说,就不具参考意义,但即便这样也不妨碍人们喜欢锚定地判断的倾向。面对启发式的问题,我们该运用慢速、需要努力、有意识的逻辑规则来思考,而非快速、自动和无意识的经验规则来判断。
认知6:在面对自己人生成败时,补偿的选择性优化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心理学与生活》第10章人的毕生发展,P347)。
论述6:我们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收获和失去,它们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希望巩固所得,减少所失,这是人之常情。但有时候自己的贪欲会极度膨胀,超过了自己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觉得能要。夸张的欲望和孱弱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带来拉扯,让自己陷入无意义的痛苦和沮丧,反复哀叹和惋惜。这股张力导致日常的正常失败,也以为是不该有的遭遇,容易顾影自怜,哀声哉道。实际上,更好的选择,就是「补偿的选择性优化」,减少自己的欲望,选择最重要的目标,然后在这个目标努力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阻碍或损失时,考虑通过多线路通达的策略,采取补偿性措施来对冲风险。而不是认死理,固执偏激。这样或许更理性更聪明些。
认知7:个体解释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对动机、心境产生重要影响,对待挫折和失败,内部的、稳定的、整体的归因方式容易让自己丧失动力和消极悲观(《心理学与生活》第11章动机,P375-377)。
论述7:观察和审视自己偶尔的消极悲观态度和丧失动力,发现往往就是来自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归因方式」。这归因方式对于自己来说,很隐含,不容易被注意和发现,默认为是既定的逻辑和事实,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成为定势,自动地、快速地就直接调用出来,潜移默化和自然而然,但这种归因方式可能和事实完全不同,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太过简单直白,省资源地看问题。如果没有发现自己归因方式出现错误,很可能会陷入负循环中跳不出来,可能会成为终生的思维惯性。事件的归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切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书内清楚罗列出来的三个维度,可以很清晰地帮助自己,切换变量来寻找事件的起因,可以用乐观一些的角度来看事情。再者,要意识到事件的促成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应该确切地对事件的起因进行仔细分析,将不同变量区分开来,好知道究竟是哪一个变量影响了事情的进展,弄清楚决定因子和相关因素,切换一下变量,事情可能会得到更好地推进。
认知8:我们可以用期望理论来分析自己的动机,这很可能正是人与人之间动力不同的原因(《心理学与生活》第11章动机,P378)。
论述8:期望理论强调三个感觉成分:「期望、有效性、效价」。「期望」是我的努力是否会产出一定水平的好成绩;「有效性」是这个好成绩能否带来一些好结果;「效价」是这个好结果对我来说是否有吸引力。基本模型就是:努力——好成绩——好结果——有吸引力。当所有感觉成分都具有比较大可能性时就会产生高水平的动机。当其中一个成分不足甚至为零时就会产生低水平动机。那么,在自己做事之前,就可以问问自己,我努力之后可能带来什么成绩,这成绩往后推意味着什么结果,这结果究竟吸不吸引我。这样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可能视野会比较清晰,起码会有一个定位。看看迷茫和有奔头的人之间的差别,很可能就是前者没弄清楚这三个成分的可能性,感觉到模糊,而后者对这三个成分已经琢磨得较为清晰和确定,或者有了一个概率上的感知,所以可以勤奋努力地朝前奔袭下去,这时候的自我效能是比较高的。
认知9:一个人的形成,既不是简单的完全受环境影响,也不是由个体可以决定的(《心理学与生活》第13章理解人类人格,P438-446)。
论述9:(考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人是由「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刺激」三者复杂交互作用系统生成的。行为输出前会受到原有认知(态度、观念、期望、强化经历)和现有环境刺激的影响,行为输出后可以可以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中的其他个体进行处理给出反馈,人格中一些重要成分受到环境和行为反馈的影响。在个体接收到反馈之后,形成强化或惩罚。如此反复循环,人在不同的外部情境和不同的内部认知作用下,做出不同的行为,收到不同的反馈强化惩罚或消退,交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不同个体人格,培养出不同的认知框架、情绪模型、行为机制、能力系统。人的不同,就是成长经历中自己的内部认知、行为通道和外部情境相互作用的不同。另一个角度,从个人来看,用人本主义的观点,意识到环境的阻碍和压制,克服局部环境的消极影响,自我调节,想办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不断努力开发才智和能力,促发主观能动性,争取到较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自我实现,对个人来说也许是较好的观念选择。
认知10:总是认为态度引发行为,但也有可能先有行为,才反过来确定态度,所以有时候态度是模糊不清晰的,持续行动多了,就有了态度(《心理学与生活》第11章动机P372,第16章P560-562)。
论述10:贝姆提出「自我知觉理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内部状态。但这自我知觉有限定条件:(1)自愿选择。(2)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是微弱的时候,才可以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3)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还有认知失调了之后,是会根据做出的行为来改变原有态度的。所以态度是可以改变的。看看我们怎么解释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一种角度来看,可能就是刚开始用来打发时间的行为,随后做的多了,便解释为兴趣。产生这样的兴趣行为并非因为先有态度,而是先有行为,再用态度填充和解释。这样看,可能所谓的兴趣爱好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做什么,花了多少时间来做,兴趣爱好=用来打发时间最多的事情。这样来看,兴趣爱好就不是固定的,是做为一个可控变量,可以进行改变的。所以某种程度没有必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太过于固执,兴趣爱好是可以重新养成的。这样的逻辑来看做一行爱一行,就比较合理了。
@[s1319]白-北京
因为看书的时候就把停下来检验部分顺便找了一下,一开始觉得应该很简单,后来发现再简单的题目一旦这个量多了也是很困难的,而且自己看的时候一下子没理清的就放过去了,这会剩下的都是看的时候就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只能回书里定位的内容反复看,有时候一道题就会纠结二十多分钟,说实话,还有很多没理解的地方我就把原话直接写进去了,就这样,还是只有一天按时完成了作业,周末补作业趴在电脑上睡着了了,第二天胃溃疡犯了,真的是压力性的,吐和睡的间歇迷迷糊糊的想到我没补完的作业还很担心,我不想离开,想跟着看完,我现在能力和行动力都太弱了,一旦离开会没有勇气再进来。晚饭后终于不疼了,睡醒了发呆的时候又担心今天的作业,我不能不能不能放弃,小白跟着做就对了,一年不行就两年,一定会改变的。我觉得带着任务读书和听s讲课让我心里的一些东西已经产生变化了,等这些变化渗透到行动里就会自信一些了吧!
认知1:零基础的时候不要谈学习技巧。定位:有效学习的六个阶段是预习、问题、阅读、思考、重述、复习。
论述1: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非常兴奋,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份秘籍,只要照着做就吸收一本好书,信誓旦旦的要这样读完后面的部分。结果在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麻烦,只看标题的话,从脑子里划过一点印象都没有,更不要说建立一个框架了,但是如果看的太仔细就失去预习的意义了。最终我还是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从头一字一句一直读下来,读完再去做题,翻到问题定位的点一遍看一遍组织自己的语言。关于问题,我觉得要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有基础的认知之后才能提出来。上学时候每次下课就有好多同学围着老师提问,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有一些卡住的点,但是自己根本说不清到底不懂的是什么,可能是自己学的太肤浅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思考吧。现在我对心理学不是完全陌生的了,希望下一本书可以用上以上六步学习技巧。
认知2:任何时候开始行动都不晚,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坚持下去。定位:大脑自身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论述2:我从小记忆力就比身边的人差,同学大部分在课堂就能背下来的我要回去背至少两天,我一直觉得自己脑子不好用,就希望有一天可以不用背东西。等上大学没有人强制我背东西了,我发现自己两年下来一无所获。有一次偶然和别人聊起中学课文,我顺着就说了一段,同学诧异的看着我问我怎么还记得,我说因为那是新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她一个白眼说我也背过只不过这么久了都忘了。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是记忆力差,只是记忆的方式和很多人不一样。大三的时候我决定训练自己好好背东西,真正想好好干的时候才发现比起之前更记不住东西了,退步之容易让我丧气,加上总为生活里的琐事给不学习找借口,到后来越来越差了。当我知道自己的大脑真的还有机会改变的时候非常激动,这次一定要把学习的习惯养成,贯穿一生。
认知3: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会影响和人沟通的质量。定位:自上而下的加工。
论述3:就算在没有因素缺失的情况下你也可能无法理解别人和你说的话,因为你的经验和知识不足以支持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尤其是在你想获得某些人认可而带来进一步交往或合作时,一定要下功夫去了解记忆对方知识领域内的东西,哪怕只是表面的框架性的东西,都会帮助你加工信息,在合理的时候给出对方反馈。
认知4:对我们无法操作的事情不必过度解释。定位:REM睡眠。
论述4:印象中自己睡觉总会做梦,一般的梦和噩梦都会有,起来的时候总觉得没休息好,如果梦境比较清晰总不免上网搜索一番。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梦是连续的,甚至想会不会经常困是梦里的世界有人找我,困倦时间长的日子里,清醒时也只是在奇怪的幻想中划过。当我看到REM睡眠为大脑巩固新任务的知识提供了环境时,感觉像有人把我埋在沙坑里的头拔出来了。真正影响我生活质量的其实不是睡眠,而是把脑子用错地方的我自己。
认知5:当自我管理较差的时候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定位:观察学习。
论述5:我自己的话在身体不舒服时候肯定一天就赖过去了,可是在成长会里有那么多在我看来背后闪着金光的大神,那么优秀还在不段努力,s老师晚上两三点还在工作早晨7点照样准时开始讲课,这些都是榜样,榜样的力量让我这个没追求的人心生向往。另一方面,看着读书群里的人数越来越少,想到那些不好好看被踢出去的人,真是紧张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己许多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认知6:想要提高记忆力可以通过学会讲故事。定位:精细复述。
论述6:我们考中药学之前很多同学都买了一本叫快快背的小书,里面是根据谐音或者联想创造一个小故事,让你把中药的功能和主治记下来。我当时特别鄙视那个办法,我觉得根据植物的分类去理解更靠谱,不单单是功能主治,它的性味归经才是基础,这些忽略根基直接奔着目的去的东西没有意义。结果,我差3分就挂了。后来转科的时候,老师提到的药我完全想不起来,有些规培的师兄师姐想一会就能说出来,他们告诉我说在回忆快快背上的口诀。看来精细复述不仅有效,而且很稳定。
认知7:要想让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你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表达。定位:听众设计。
论述7:格赖斯的语言生成格言强调量、质、关系、方式四个方面。对照反省自身,真的好惭愧。我一直以为自己自带冷场气质,几乎不敢在人群中说话,感觉自己说了没两句热烈的谈话就中止了,或者是别人会直接略过我的话。而自己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真的很小心,尽量温和尽量每句都回复,相较之下自己就会很委屈。现在想想因为自己说话总是很跳跃还废话超多造成的吧。
认知8:如果想拥有灵感,先静下心来打基础,注意不要丢了好奇心。定位:创造力三因素。
论述8:创造力的第二点因素是准备模式,在希望有所成就的领域中话费很多年来获得专业知识。很多小学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说咱们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都怪教育体制把你们每天关在教室里。我们从小对创造力充满神圣的渴望,厌恶应试制度,厌恶在课本上学习。原来,创造力也是绕不开关在房里闷头学这个环节的,不是缺乏创造力,只是缺少在一个领域潜心学习的意识。当然不是要只读书,还不要丢了渴望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认知9: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定位: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论述9:从小的鸡汤散文总是给我强化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观点,遇到不开心的事先问问自己错在哪里了,经常让我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乐观的归因方式是把失败看做外部因素的结果,以及是不稳定的和可变的特定事件的结果。关键是这个可变,有时候没有所谓本质的原因,只要你的归因方式可以指导你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就好了,不要无谓的为难自己。
认知10:既然决定了爱你,我们都不要那么独立了。定位:哪些因素能让关系持久。
论述10:可能是遗传的关系,自从成年之后我就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弱,恰好我男朋友也是这样的人,我俩相处起来很少会有冲突,两年多了一只比较稳定,我见到他还会想起被表白时和第一次被亲吻时候的心动,但是我俩分开的时间都很少发微信。不过渐渐的我发现我遇到难过的事情会第一个想到他,他也会把担心的事情和我分享,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既然自我和他人重叠更多有助于关系持久,那么,请更多依赖我一点吧,我也是,包括以后变强的我。
(S点评:我批个作业都还能吃上狗粮)
@[S788]隱跃-茶学-武夷山
复习周因为工作的原因忙碌的只完成了一天的作业,而且一天的作业还是分两次完成的……在刚开始写复习作业的时候本以为能很快速的完成,也就没有注意时间,开始按着题目一个一个的回答,当答到20题左右的时候,又来事情让我停下了做题,这时我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个半小时了。感觉整个过程就像重新把内容读了一遍似的,只有极少数题目是不需要看书就能回答的,然后就会在思考,为什么记住的是这些。是不是在现阶段最困惑我的,就是这些能触动我记忆的知识呢?想想还真的是有一点这种关联性存在。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但是能够拨动你记忆之弦的就是这些触动你自身情感的故事,其他的绝大多数故事都被我们给忽略掉了。所以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如果能够引起你的共鸣,那一定要认真思考,因为这是你迫切需要的知识了。其他的一些内容对你或许也有助益但是时候未到,你还不能体味其中的深意,死记硬背是不能把知识存在脑子里的,它们总会忘记,就像你小学初中背的课本你现在还能记住多少呢?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是了解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如果发现特别有共鸣的内容出现,那么恭喜你,你收获了对你确实有用的东西了,如果一整本读完也没发现特别有共鸣的内容出现也不需要嫌弃作者怎样,至少它让你了解了一些新知。
认知1: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论证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些自我妨碍的一些对比模式。
论述1:人都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用自身于周围环境中接触到的各个个体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我以往是找不准对照组的。经常会以各种理由把对照组的整体能力下降到比我自身低一级的状态上进行比较,从而实现虚假的自我满足感。在阅读心理学与生活之前我一直沉浸在自我满足中洋洋得意。
认知2:学会了站在她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论述2:在读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过程中正好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小挫折,本来谈定的一个项目最后因为无可抗力被取消了,我的伙伴与合作方为此事发生了一些争吵。在这场争吵中我表现的异常的平静,在整件事中我们双方都努力了。但是事情结果合作方无法接受,把责任归咎于我的伙伴,两人相互争执。这期间我好像完全融入到她们两个人的思想里,对她们所发的所有骚扰都能感同身受一样,这是在学习心理学之后才有的技能。在这之前嘴上说能替她人着想,其实都没到这种程度。
认知3:发现遗传的伟大力量。
论述3:以前我是不相信什么遗传能力的,我坚信的是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性。学习心理学之后才发现,这些独特性其实大多数来自于遗传,而且在我深入思考以后发现之前我所否认的一些事,其实就是遗传的力量,只是我不愿意承认并一直在怀疑这个论点。
认知4:生活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论述4: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出生开始就是在学习新事物,以完善他对世界的认知,而成长的环境因素在其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和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虽然读的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环境刺激是不一样的,农村的孩子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可以漫山遍野的寻找。而城里的孩子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则来自于电脑或者手机,游乐场。
认知5:信度,效度,操作的常模,环境的标准化这几个知识点的认识。
论述5: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世界,不会被一些低级的骗术给割韭菜。以及对于自我的一个认知升级。我们在与人沟通中通常会说很多废话,就是因为没有理解信度和效度的问题。现在茶叶市场上很多那种半桶水专家就经常拿一些东拼西凑的知识来误导大众,在我们专业的人眼里,专家就是在放屁,但是因为他有专家的头衔,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有信度的,所以他们深信不疑,而事实真的很难说,这让我了解到在这世界上生存,对于别人说的话真的要多多考察才行不能盲目相信。另外很多专家会宣传喝茶的各种功效,对人如何如何好。实际的效度几乎为零。因为茶的营养含量是极少的,如果你想靠喝茶养身保健,还不如每天多吃点水果,多走点路来的更有效果。
认知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让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完成需要。
论述6:现阶段我经常困惑一个问题,就是我应该先满足自我释放还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赚钱的行当中去,常常纠结一夜无果,之后继续纠结。在学习了需要层次理论后,算是自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当你没有满足需要层次的前一阶段想直接跃过去,获取后续的需要满足,你的底蕴一定是不足的,或者说是有所缺失的。就因为我想要跳跃赚钱的阶段,实现自我满足放纵自由,没有按需要层次来走,因此我的生活出现了各种矛盾,尤其是于父母之间的。现在知道了,生活的需要也像盖楼房一层一层来,跳层是要出事的。
认知7:成就需要的学习,让我真实认知了自我是个低成就需要者。
论述7:在学习到成就需要之前我总是会幻想着自己如果这样那样然后在怎样,就可以非常的成功,然后登上人生巅峰,得到我想要的生活。在幻想完成之后就很开心的睡着了,或者继续玩去了。而不是为了实在幻想开始对效率的追逐。这种低成就需要让我很容易自我满足,随便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就可以让我意淫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可悲的事情发生了我现在知道了自己这种低成就需要,但是想成长高成就需要者,这种努力能否成功,还是又是一种低成就需要的意淫…
认知8:幸福最重要的源泉是良好的社会关系。
论述8: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使我成为了一个内心挺自卑的人,所以我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不算特别良好。为此我曾经特别的苦恼。在大学时有一次我宿舍的人都去和另外一个宿舍的人一起喝酒聊天了,这在平时很正常,他们喝酒聊天,我玩电脑。但是那天我突然感觉自己非常的孤独,感觉平时跟他们的好关系都是假的,他们有什么事情商量也都不叫我,那天就爆发了,去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胡话,宿醉…现在认知到了,其实那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平时他们在聊天的时候我虽然也在旁观但是一直都在玩自己的电脑,偶尔插话而已。平时也不爱吐诉心思,没有心理的互动,怎么能让关系升华呢,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使我一直是被动的社交。现在终于发现原因了希望以后能有所突破。
认知9:一个人从负面事件中寻找积极方面的能力以及社会的支持。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论述9:今天正好在听罗振宇采访罗永浩的内容。在这里面有提到罗永浩在做锤子手机之前绝大多数朋友都是反对他的,只有他的老婆和一个朋友认为他能行。罗永浩说其实那些劝他放弃的人并没有能改变他已经认定了要做手机这件事,他只是觉得这些人很烦,而这两个无条件支持他的人让他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有人无条件的相信我,认为我能成功,而且我自己也要做这件事那应该更认真才行。要对支持我和我自己负责。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人多这样的事,与其去反对一个人已经认定的事实不如给他点支持,给了他支持有可能让他更认真的去做那件事,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对,那么他还是会去做,但是可能责任心上会更加松懈,因为做失败了他也可以归咎于,喔原来我确实如大家所说的一样做不了这件事那就放弃吧,一点负罪感都没有。很轻易的就放弃了。就怪罪自己傻,然后就结束了,没有一点负责任的心态,这样就很可悲。白白浪费了青春,还没吸取到教训,没有在失败中学到东西,只是学到一点,我没那个能力,开始认命…
认知10:学会在生活中要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伴侣以及亲人。
论述10:我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很多时候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去关注别人,哪怕是谈恋爱时也经常这样。然后就会被女朋友职责我在敷衍感情。之前我会觉得我是真心付出的呀,觉得没有敷衍。现在想想确实很多时候我就是在敷衍。根本没有关注到她的感受,而且还一直沉浸在我的世界里去评论她对我的看法,最后导致不欢而散。要学会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很难,但是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觉得是愿意去做的,因为我相信爱情。学习就是这种自我觉知的过程,发现了问题就要努力去改变。
小结:限于篇幅原因,还有很多写的好的同学我就没有刊登了。阅读这些总结,相当于把书上的要点又复习了一遍。最后分享一个小数据,在这不到50天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会统计每位同学的作业量。排行前十的小伙伴,人均完成了7万余字的作业提交量。这些小伙伴,有的是上班族,有的在创业,有的已经退休,但是学习的困难,并不会阻碍我们的付出。
(分数是用计算机+S老师设计的算法评出)
如果你也想和我们一起读心理学,链接给你了,自己看着办喽。学“硬核知识”,啃“超大部头”——2019年“心理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