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自由写每天写500字
微信当中的10点情感化设计,人性因机制而受限,机制因人性而美好(

微信当中的10点情感化设计,人性因机制而受限,机制因人性而美好(

作者: 暮光微晓破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19:28 被阅读765次

    引言

    人人都渴望自由,渴望能够在自己假想的世界当中,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这种自由,大到对国家法律以及限制性约束政策的不满,小到对一款App功能方面的吐槽,总之就是引用一句歌词:“我想要渴望自由”。

    产品相关机制的制定,其背后并不是机制设置的本身,而是对人性的思考,保持对人性的敬畏,是一个产品经理在设计一款产品时所必须要持有的态度。

    就像张小龙在2019年1月10日上的跨年演讲所说的:“当初在设计添加附近的人这一项功能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充满恐慌的!”

    微信当中,同样添加了很多细小的因素,这里仅仅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其中的10条,更多的思考,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索!

    01:朋友圈的文字机制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发朋友圈的经历,当初的你一定也考虑过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朋友圈只能发送图片呢却不能单独发送文字呢?微信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一种限制?(QQ的说说却可以单独发送文字)

    按照张小龙的解释:人们在单独编辑一段文字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很少有谁的文字是美的,但是一个应景的图片,搭配上几句感言,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掉你当时的一种生活或者说是情感的状态,无论是想要宣泄还是炫耀。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对于观看朋友圈的人呢?人们进入朋友圈进行浏览多少也带有一丝八卦的小心思,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谁也不想朋友圈里面呈现出满屏幕的文字,相反,那种图文结合的呈现结构反而看起来更加惬意~

    02:为什么要设置共同好友机制

    看到心爱的对方发了一条朋友圈,结果没有人点赞?你的内心一定非常充满欣喜,追他(她)的人不多,我的机会是不是更大?

    打住打住,以上只是一个引子,我们这里真正想要讨论的是,微信当中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对方的点赞以及评论,那么微信为什么不设置自己可以看到对方所有朋友的点赞以及评论呢?

    与QQ不同,QQ里面就有一个功能,叫做可能认识的人,在网络当中,有一种社交理论,叫做六度分割,简单来说,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中间人关系就可以变成为“认识的人”,这个中间人一般都不会超过六个人。

    但是微信并没有这么做,有人说,微信一直都非常克制,但是这并不妨碍微信成为拥有10亿DAU的超级App,为什么微信不通过这种六度分割理论引发用户裂变,反而更加的克制?

    还记得微信的启动页面么?一个人,站在地球上。

    没错,就是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另一个人建立起来的联系,也应该是点对点之间的联系,如果与一个人建立起了联系还要捎带着认识更多的人,或者给对方点个赞,结果让对方亲近的人看到了,试问还有谁敢发朋友圈呢?这无形当中就会增加发朋友圈人的社交压力,这一点和微博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当然了,从更大的方面去分析,微信是一个生态,要保持整个生态的良好发展,也是需要考虑安全的因素在其中。

    03:群聊上限机制

    之前,知乎上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要是把全中国所有的人都拉进一个群里,不知将要会看到一种怎么样的景象?

    单从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实际上,无论从信息的发送量、电信运营商还是从自身手机硬件角度以及社交角度来说都是有很多问题的,而设置500人的上限,似乎刚刚好。

    为什么一个微信群会设置有上限?而且是500个人,现在明白了么?

    然后有些做微商的人就开始吐槽了,我是做生意的,可不可以为我去单独设置一种群聊机制,使得群里面的人数增加到5000人?

    呃,给你个眼神寄几体会吧~

    04:语音文字机制

    之前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吐槽说给某某人交流,对方总是发语音,而且一发就是两三条,每一条都是50多秒,有些听不明白的地方,还需要听两遍甚至是三遍,我简直是生无可恋啦!

    作为一种情感化交流方式,语音在与亲密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话,效果会很好,毕竟能够听听对方的声音还是可以聊以相思之苦的,但是在职场当中,小编还是建议,算了吧,若可以,也算是一种幸福,小心对方拿着平底锅过来打爆你的小脑袋!

    依照上瘾当中提到的福格理论,任何一种产品都是有使用场景的,如果你是处在一个非常嘈杂的环境当中,比如说地铁上或者是商场上,对方给你发了一条,呃,暧昧的信息,然后你又不好意思放大了声音,但是声音小了又听不见,又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对方说了什么,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呢?

    05:朋友圈三天可见机制的设置

    曾看到不少的文章都提到过这样一种现象,现在发朋友圈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并且有超过一亿人都设置了三天可见,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这种现象究竟应该如何去进行解释呢?

    有人说,朋友圈反应了一个人生活中的反面,其实朋友圈当中发送的内容,一般都是在生活当中不曾拥有的美好事物。

    QQ空间里有同学,微信里面有亲人朋友,微博里面则基本都是陌生人,但是中国又是一个非常讲究人情的社会,情理法,情往往是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有的人一般就会将开心的事情留在QQ上,生活中的繁杂琐碎记录至朋友圈,而悲伤难过的事情留在了不为熟人所知的微博里,希望在那个陌生的世界当中,寻至一丝安慰。

    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很好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很多人设置成三天可见的原因吧,因为这会减少很多的社交方面的压力,不至于将自己的以往展现在一个刚认识不久的陌生人眼前。

    但是很多亲密的好朋友之间就不愿意了,为什么要对自己设置三天可见呢?这不公平!

    不过小编在这里想要说的是,一个人是否设置三天可见,完全是一个人的自由,我们不必因对方设置三天可见而悔恨,也不必因对方没有设置而心存宽慰。

    因为,这,也只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已。

    暮光微晓破倾城

    北京·百合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信当中的10点情感化设计,人性因机制而受限,机制因人性而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zs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