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单位里流行起多喝水来。人人都说,喝水好处多。倘若一天不喝下两升,就跟没完成任务似的。但你知道,好处归好处,膀胱有意见,就得往厕所跑。于是,走廊上就出现一道靓丽风景。男男女女,来来往往,每每总能遇见几位“水友”。
任何事都有个新鲜劲儿。起初,“水友”相见,分外兴奋。至少得对个眼、打个招呼。有时甚至执手靠边,问问感受。“哟,今天喝多少啦?”“才两杯,还得努力呀。你呢?”“三杯了。加油哦!”“加油!”聊天愉快而温暖。后来,时间一长,“水友”开始自顾赶路,目不斜视。一副我跟你不熟的架势,大有遇见也不见的意思。有人曾调侃说:“好尴尬呀!”再后来,干脆头也不抬,两个爪子紧紧钳着手机,嘴角露出微笑。明明感觉就要撞上,却跟装有雷达一般总能避开。我想还是手机好,总有办法取悦人。
说到取悦,门道还真不少。细心观察才发现,“水友”遇见若不见,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一则每天要遇见多次,总不能每次都问候:“您好,喝多少啦?”再则言多必失,若真要取悦,完全可以换个场合。虚虚实实,何必把关系都暴露在走廊上呢?当然,必要的取悦还是不可少。比如,遇见老总,无论如何也得笑一笑,再一阵小跑逃开。你瞧,多巧妙呀!看似躲避,实则恰到好处地给老总腾出空间。若问老总失不失势,只需看“水友”遇见他的反应,就能猜出个大概。
如此等等。如果偶尔遇见,或许不必分辨何为取悦,何为真情。倘若总是遇见,就会明白取悦与不取悦的妙处。那么,到底该不该取悦呢?
其实,现实生活和英特网,可谓异曲同工。互联网常被用到粉丝经济。粉丝经济,说白了就是“取悦经济”。就大面而言,重点是取悦读者。读者即粉丝,粉丝多了才有价值。想要在网上成事,得先培养粉丝团,怎么培养?取悦呗。所以,什么水军、碎片化、标题党、快闪族、鸡汤文等各种现象,如清晨的鱼儿般浮出水面,占据各大论坛和门户网站。在网上一味讲究深度和质量者,为何往往生存得都不怎么好? 没人捧呀。道理很简单。如此一来,花钱雇水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军代替粉丝,姑且不论好恶,也确实起到不少作用。
世间的事,先不说合不合法、公不公平,只要分析为什么存在,就总能挖掘出其中的规律。
话又说回来,在互联网上遇见,总归要随意得多。现实中也认识的人另说。马夹和马夹之间,熟悉和了解后,越来越跟“水友”一样,常常遇而不见。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吝啬点个赞、送个花、请个茶什么的。非要说没有相互取悦的成分,恐怕也不实在。于是,微博上、论坛中、简书里,认识不认识的,又构成一个大社会。礼尚往来。你给我点过赞,我得回敬你;我给你评论过,你也会赞扬我一句。如同走廊上的男男女女,来来回回,遇见或不见,取悦或不取悦,又成一套规矩。
尽管社会发展出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但始终绕不开人心这个基本要素。如果人心需要取悦,人就离不开取悦。如果人心不愿取悦,那就遇见也不见。这便是上文所阐述的规律。看来,该不该取悦,关键还在人心呐。人心都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同。要外界认同你,你就得先认同外界。这并不矛盾。从这个角度分析,取悦一下外界也许并不那么凝重,反而“遇见却不见”现象更值得人们深思。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七日 舟山
网友评论
后文阐发挺好,学习了
看到您已经给我点赞,我连煤气灶都忘记了关,赶紧先过来给您捧场!所谓的捧场就是点赞+好评!
——青山七惠 一个人的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