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托管班的男孩子回家后跟妈妈说:“妈妈,我觉得多管闲事不好”。原来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因为“多管闲事”被老师打了一巴掌。而这时候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其实不少家长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的孩子在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那里受到了伤害或过分的惩罚。有的父母直接跑到当事人那里与他们理论,甚至大打出手的也有;而有的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息事宁人。暂且不论这些反应的对与错,因为都有各自的道理。而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我更认可韩老师的做法。
第一步,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还原事情的真相。
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经过演出来。(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可能不够,但个个都是戏精。)(孩子可能是出于本意想帮助其他孩子,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让老师觉得他扰乱了秩序,给他贴了‘多管闲事’的标签。)
第二步,帮助孩子解读事实,正面接纳下这件事情。
如果孩子比较冷静,妈妈可以说“老师打了你,你还能这么冷静的跟我把这件事讲清楚,我觉得你是男子汉”。如果孩子不冷静,可以说“你被冤枉了(或者你受了过重的的惩罚),还能做到现在这样,儿子,你真了不起”。如果孩子错了,跟孩子指出来;孩子有错,但是老师打人,老师也有错,而且老师的错比孩子更大(大人和孩子同时犯下错时,大人的错更大)。如果孩子没有错,就要肯定孩子的善意,同时明确告诉孩子老师错了。
第三步,与孩子一起商量如何避免下次再被老师侵犯(暴力者会有惯性,并且下次大概率会对同一个体施暴)。可以角色扮演,妈妈扮演孩子(妈妈最懂孩子),孩子扮演老师(孩子了解老师)。妈妈做一些动作激怒老师,老师又准备打人。这时妈妈瞬间后退两步,严肃地说:“你又要打我吗?像上次一样?我是男子汉,上次我放了你一马,下次我会带着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一起来跟您说”(让孩子知道,我们都是他的后盾。)
为什么没有选择直接去找老师理论?因为找老师理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伤害了,弱小者会随随便便被别人欺负。这种行为长大了容易形成受害者心理,不利于健康、强大的人格的建立。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如果您的孩子有类似遭遇,您一般会怎么处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