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刚读完的时候特别有感触,恰好当时发生了一些事情,情感体验一时间变得非常的丰富,于是写了长长的一篇读后感。结果忘记保存,重启电脑后,整个文档就没有了,很心疼。
等建好新的文档想再次重写时,发现已经很难找回当初的感觉,只有一些零碎的灵感飘忽不定,慢慢地又抓不住。
以前和好友们聚到一起经常喜欢探讨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种大问题,虽然每次都探讨不出什么结论,但是依然很喜欢讨论这些虚无的问题。有时候甚至还觉得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而真正的大意义也不一定是我们这种小年轻是可以窥探得到的。
现在反而觉得探讨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本身就是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可惜,已经很难遇到可以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的小伙伴了,大家都那么忙,哪还有心思去聊人生呢,而当初一起聊人生的小伙伴,很多走着走着就丢了。
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个人的修练的方向,毕竟每个生命都那么不一样,都有可能在有限的长度里不断地拓展广度和深度。
就如书的作者所说的:
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刻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还总结了获得人生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创作和工作,二是承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三是爱。
想起以前认识的一个外教,是英国人,和妻子离婚后就独自来中国。当时我刚接触心理学,有时就在课堂上跟他用蹩脚的英文来讨论心理学,大部分是他在说,我在听。
记得他说过类似的观点:即使一个人的经历平淡无奇,他的内心也会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有人说生命越到最后是越需要往内走,到最后的状态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内心安宁。
当时觉得这观点很有意思,就问他为什么跟前妻离婚,而且离婚后还能那么坦然地当朋友。因为那会他前妻也旅行路过中国,刚好在同一个机构教学赚生活费,还很开心地向我们介绍她的新男朋友。当时觉得这种情况很不可思议,在我们的文化里,大部分离婚了都会选择不往来。
老师说因为他喜欢往内心探索,而前妻喜欢往外面探索,所以就离婚了,然后把财产一分,她就环球旅行去了,而他继续研究人类准备写书。
两个都是五十几岁的人,但精神状态看起来像三十多岁的一样,充满活力。或许就是因为他们都勇敢地追寻人生的意义,所以才一直那么有激情,那么年轻。
不过我们大部分人,到了那样的年纪,为家庭为子女付出无私的爱,也是在获得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一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