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男儿一放翁

作者: 慢漫谈诗词 | 来源:发表于2020-09-04 22:20 被阅读0次

    南宋时期,半壁河山沦于异族之手,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始终存在。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诗词最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南宋向金人屈膝求安。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遗民: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译文

    议和的诏书已下了十五年,将军来到边疆却不作战。贵族府里歌舞升平,马棚里战马渐渐肥胖,默默死去,弓弦朽断。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像在催促月亮落下,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光照在牺牲将士的白骨上。中原自古以来战争不断,但哪有异族能长期霸占?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晚又有多少人在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假托一位老战士之口,痛责统治者一纸和议抛弃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贪图享乐的无耻行径,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沦陷区人民的满腔悲愤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权贵歌舞、将士白发和百姓垂泪三个场景融为一体,又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然而梦终究是要消逝的,下面这首诗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译文

    前年在东海切细鲸肉做羹,如山白浪,激起我豪情万丈。去年在终南山射虎,夜半回营,大雪积满了貂裘。今年我颓废得令人发笑,花白的头发,苍老的容颜,羞于照镜。谁知喝醉了酒作出狂态,脱帽露顶,向着人大叫。金虏还没消灭,我的内心无法平静,挂在床头上的宝剑发出声响。破败的驿站里,一觉醒来,灯火黯淡欲灭,风雨吹打着窗户,约摸是三更。

    赏析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诗人胸中所存的不可磨灭的杀敌锐气,以及英雄失路的伤悲。诗前四句怀念过去,回视今日,脍鲸事是虚写,打虎事是实写,语气豪壮,气魄雄伟。写白浪、急雪,都寄托了自己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表达的是报国杀敌的热忱,也流露出时光流逝,一事无成的感慨。“最堪笑”“羞自照”是自我解嘲,中间埋藏着无限的不平与感伤。诗人借酒消愁,醉后,满腔的疾愤喷薄而出。表面上,他惊诧自己居然酒后能狂,放荡形骸,其实是在凭藉醉酒,抒发心中的不平,只因“逆胡未灭”,表现了赴沙场杀敌的渴望及蹉跎岁月的苦闷。最后,诗人酒醒了,身在破败的驿站里,眼前是黯淡的灯光,窗外是风声雨声。这两句写得低沉郁闷,是写景,也是抒情。那昏昏灯火,凄厉的风雨声,更使诗人心中烦乱不堪。

    时时梦见“铁马冰河”的志士陆游,也同样热爱和平的日常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矮纸:短纸、小纸。

    草:指草书。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译文

    近年来世态人情淡得像一层薄纱,谁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沥的春雨,明早小巷深处肯定会有人叫卖杏花。晴日,铺开小纸从容地写着草书,在窗前细细地煎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前应该能赶回家。

    赏析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诗人奉诏入京,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诗的开头就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感叹世态人情。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颔联语言清新隽永,形象而又生动,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一夜”两字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以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闲作草”“戏分茶”,表面上来闲适恬静,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于是诗人写下了结尾两句。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环境恶浊之意。诗人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表达出对京华红尘的厌倦,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陆游年轻时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他与前妻唐琬感情深厚,却因唐氏不得翁姑的喜欢,两人被迫离婚,不久唐氏即抑郁而死。在以后的50年间,陆游一直把悲痛深藏心底,偶尔也形诸篇咏。陆游75岁时重游沈园,触景生情,无法压抑心中的哀痛,遂写下两首“绝等伤心之诗”。

    沈园二首·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注释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译文

    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充满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赏析

    诗人回忆起与爱人唐琬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其间。“城上斜阳”,不仅点明时间是傍晚,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此“哀”字是诗人内心悲哀之情外射所致。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他渴望旧事重现,可一睹唐氏芳姿。可伊人已逝,诗人不得已而求其次,希望沈园此时的池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引起“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虽然已过了四十余年,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但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亘古男儿一放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gt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