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你看过一本书,当别人让你介绍时,你随便就某个片段吐槽半天,但却丝毫未抓住重点;或者你如鲠在喉,感觉有很多东西要说,但又不知从何处开始表达。你絮絮叨叨的好长一大段,除了你的个人感受,没有一丁点儿全局观。你意犹未尽,别人却兴致缺缺……
抱歉,这本书,你可能“白读”了。
你用一句话反驳我:“你觉得你好像没记住那些内容,但是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写在你的脸上。”
那么我问你,你看过、听过很多好笑的段子,现在能立刻跟我分享一个你觉得让你笑的无法自拔地、新鲜地段子吗?别人看到你,会觉得你脸上写着天性乐观、不拘小节等形容词吗?(咳咳,如果真有的话,请告诉我,我可以跟你交换笑话噢。嘿嘿。)
所以,行文至此,我只是想说,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是如何进行的。(包括读实体书,包括读长篇干货文章。)
有很多人喜欢刷知乎、果壳、豆瓣等大神云集的社交网站,因为其中有很多冷知识。许多人自以为下载了这些APP,知识面无形中就扩展了。的确,如果深入阅读的话,能在脑海中留下几个比较新鲜深刻的观点。但更多的东西你还是只识皮毛,转身就忘。
因为当你阅读一篇文章时,常常由于字数、内容、甚至排版、插图等等因素,会让你无形中手指迅速下滑,开始寻找加黑粗体字,或者“全文中心句”,直到文章结束。
事实上,当你的手指快速下滑的时候 已经宣告着你的此次阅读是浅尝辄止、甚至是无效的了。你没有耐心看完一篇别人阅读了很多的书积淀的观点,更不要说主动提出反对的意见。
读书也分两类。(我是指一个普通读者,非中文系学生)一类是消闲类读物,通过阅读这些东西,打发你一下午的时光,愉悦了心情;另一类是实用类书籍。这些往往晦涩难懂、开卷即倦,需要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梳理逻辑、体会思想,从而获取观点,无形中融入自己的“经世致用”中……
曾听到一位优秀的教授开讲座,他说,读书的时候,第一看编者按、看序、看后序等等,看了这些你才会知道作者的态度、同行的评价,心中带着观点去阅读,更容易收获自己的观点。(个人觉得,这很类似于剧透,不适用于所有,按需选择。)如果是做学问而读书,要多读目录。熟读目录,做到心中有目录,笔下才能写出锦绣好文章。
正确读书的态度是沉下心,不被任何事情打扰,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如果阅读非常有兴趣的书,能够手不释卷,那真是非常幸运;如果是强迫性阅读,想让自己多读点书,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不妨下个手机APP约束自己。我用的是Forest。页面简洁,使用便利。每次设置一段时间不碰手机,就会种一棵树,如果在设置时间内打开手机,树就会死掉。如果坚持下去就会获得相应金币,金币攒多了可以种一棵真树。(预防沙尘和荒漠化进程,人人有责,Forest运营商看到请给我打五毛钱广告费。谢谢!)
(今天写这篇文章种下的小树)其次,坚持边读书边思考。不断地推敲作者的逻辑、质疑作者的观点。只有在不断地辩论中,才能收获更为全面的观点。任何主题,辩论的目的都不是正方打败反方或者反方战胜正方,而是通过精彩的辩论,让观众对某一主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并且,要做笔记。文章的脉络、内容的行进方式,都一一梳理出来。就像画画时,先将树的主干、枝桠画出来,然后再填充树叶。这样,一棵大树自然枝繁叶茂,整体把握成熟。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学贯中西、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但并不知道他每一次阅读,都会在书旁勾勾画画,并详细记录笔记,做的笔记和书的厚度相差无几。(常看到很多自媒体人推荐的APP,印象笔记,评论很高,分类详细,微信微博等可直接上传,电脑均可同步。并且可以做知识梳理。有兴趣的可以试一试。)
另外,坚持写书评。一段话也好,几页纸也好,把你心中想表达的东西,综合前人的观点,理性而又客观的描述。当一个人说他一年读了100本好书不值得敬佩,但他甩出来一百本书评给你看,那就非常值得敬佩了。
读好书,并不是如鲠在喉,而是不吐不快。这才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请支持原创,谢谢。)
网友评论